浅谈自动化交易
盲人点灯:禅师见盲人打着灯笼,不解,询问缘由。盲人说:我听说天黑以后,世人都跟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才点上灯为他们照亮道路。禅师说:原来你是为了众人才点灯,很有善心。盲人说:其实我也是为自己点的灯,因为点了灯,在黑夜里别人才看见我,不会撞到我。禅师大悟: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凡是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是反对的太多,商议的太久,行动的太迟,后悔的太早。
做生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怂恿别人放松警惕,而自己保持高度警惕的过程。
打工者做工,小老板做事,中老板做市,大老板做势――你是哪一种?
一、程序化交易概念
程序化交易严格来讲是指借助数理统计、定价模型、技术分析等方法进行交易策略设计,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写成可执行程序,经运行后发出交易指令,由交易者手动下单或者计算机自动下单来完成的交易。
(其它如系统交易、量化交易、策略交易、算法交易等概念的内涵稍有差别,有时混用,本文取用程序化交易这个术语)
交易策略是在概率统计相对优势前提下的包含交易模型、资金管理、组合管理等方面的完整的交易体系,交易策略在进入实战交易阶段之前需要做大量的统计分析和测试,以确认交易策略是否有效,对风险和收益都会有一个预期。策略的绩效通过检验之后,挑选一些市场进行实际交易,通过多样化的策略组合,可以在特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尽量降低风险。程序化交易不追求赚取夸张的利润,只求长期稳健的盈利,在市场中实现财富的复利累积。
人脑的经验交易是靠长期的交易生涯练就的盘感来对抗市场的贪婪和恐惧,与程序化交易相比较,不容易看出孰优孰劣。但是,程序化交易能够避免不利心理影响,持续稳定、精确地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进行交易,实现比较稳定的盈利,这是市场上绝大多数交易者望尘莫及的。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金融工程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证券、期货、外汇市场品种、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为程序化交易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支持、保障和必要。
二、研发交易策略的科学方法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对于那些不能被证明为错误的,则可以视为截止目前的最佳解释,直到该理论被证实为错误,或者找到更好的理论为止。
波普尔倡导的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交易策略的哲学指导思想。我们永远都无法确认任何策略在未来一定具有盈利能力,遵循理论、假说、实验、结论的科学方法研发交易策略,在测试策略的过程中,剔除那些有问题的策略,测试结果满意的,可以期待这些策略运用于将来也有机会获利。真实交易能够真正获利的就继续使用,直到找到更好的策略。
所谓“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程序化交易也分为这两大阶段。
计划阶段是指交易策略的研发过程,交易策略定义了交易的一组规则,包括进场规则、出场规则、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规则。交易信号产生的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决定要交易的市场和投资组合,基于资金管理计算交易数量。
交易阶段即交易策略的实施应用阶段,交易者须仔细监控交易策略运行过程,检查分析交易报告,备份和维护系统以防止系统崩溃、断电或通讯中断。交易者还要为处理交易错误和总的风险控制采取必要措施甚至开发相应的程序。
交易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策略的研发遵循科学方法,计算机程序可以高效地测试、调试策略以及执行交易,策略的灵魂是交易者的构想,在执行交易阶段的艺术部分,交易者依然可能需要处理交易策略的取舍、市场和品种的选择、资产配置、以及其它一些无法量化的或在策略形成过程中未考虑的因素。
构建程序化交易的步骤如下:
1.分析市场,形成交易构想和规则;
2.编写和调试交易策略公式;
3.初步历史测试;
4.优化参数;
5.推进分析;
6.策略组合;
7.全面评估交易策略;
8.实际运用交易策略,实施自动交易;
9.监控、评估实际交易绩效;
10.改进交易策略;
落实每个步骤才能构建成功的交易策略,持续地利用下个步骤所得到的信息来改进、调整之前的步骤。
第一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供求关系理论
价格形成理论有价值决定论、成本决定论、供求决定论、金融决定论、效用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等。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市场价格的直接决定因素是该市场的供求关系。理解供求关系的步骤首先是要分别考察供给和需求。
一、需求定理
需求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买方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假定其它条件不变,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定理的特例和反常现象:
(1)吉芬商品:对于某些生活必需的低档品,人们收入下降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其需求曲线可能某一段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在经济危机时,大部分商品价格下跌,而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和价格可能都上涨。
例如,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省出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土豆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土豆消费量增加了。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
(2)炫耀性商品: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的多。这类商品具有显示财富的效应。比如黄金、茅台酒价格。
(3)投机性商品:在价格大变动时由价格预期引起的高价多买,低价少买。“买涨不买落”。股票、期货价格上涨时,投机性需求增加,成交活跃,价格、交易量、持仓量正反馈。
(4)数量性有限且不可再生的特殊商品。
二、供给定理
供给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假定其它因素不变,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供给定理的特例和反常现象:供给曲线也可能某一段会出现反常现象。例如,铜价高了,矿工要求加薪,举行罢工,影响铜矿产出,供给量反而减少。铜价低了,矿主为了保持一定盈利,增加矿产量,直到跌破成本。
“囤积居奇”。买货交割。
三、供求定理
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商品的价格。供求不平衡,市场出现两种状态:过剩与短缺。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当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四、需求价格弹性
弹性是相对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百分数变动的比率,或者说它是一个量变动1%,引起另一个量变动百分之多少(程度)的概念。
需求价格弹性即需求量对其价格的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商品的可替代性、用途的广泛性、消费者对商品需要的迫切和依赖程度、商品支出在预算中所占比重、使用时间的长短等。
“谷贱伤农”,谷物类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E 1。
需求收入弹性: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的弹性。正常物品E 0,低档物品E 0,正常物品中,奢侈品E 1,必需品E 1。
五、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即供给量对其价格的弹性,是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为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可利用程度、厂商调整产量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生产的难易程度、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增加产量所需追加生产要素费用的大小、自然条件的影响等。
铜、橡胶等工业原材料比起每年收成的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因此大牛市、大熊市往往持续数年,幅度也更大。
六、供求弹性与蛛网理论
蛛网模型基本假设:生产周期较长,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如果价格高于均衡点,就会供大于求,造成价格下跌;反过来,如果价格低于均衡点,就会造成价格上升。价格背离均衡点要向均衡点靠拢的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很多商品价格背离均衡点却并不向均衡点靠拢,原因在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弹性。
(1)收敛型蛛网: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当市场受到干扰偏离原有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均衡。
(2)发散型蛛网: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当市场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3)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
以上是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基本原理。但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随着虚拟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供求关系往往只是商品期货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而且,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很难用这些理论对价格变动的时间、幅度、速度直接进行定量分析,只能作为基本分析的指导性理论。
随机漫步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
一、随机漫步理论
随机漫步理论认为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休止的、无秩序的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价格变动不存在时间上的自相关性,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交易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市场价格的涨跌,完全随机,不可预测。交易者赚多赚少,所有结果都取决于运气,而不是技巧。
资产价格涨跌即收益率的概率分布呈现正态分布,这是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和模型的重要假设。
如果价格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波动,所有交易必须支付佣金等交易成本,长期而言没有人能指望通过交易赚钱。唯一赚钱的机会是,短期内蒙幸运女神垂青而连赚几把,然后见好就收,持续成功的概率就像在赌场中赌博一样渺茫。
与随机漫步理论的学院派相对的另一极端是一群神秘主义者,他们相信市场背后隐藏着完美的秩序,认为只要能破解市场的密码,就能准确预测接下来的走势。
二、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所有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这个理论假设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和信息竞争的社会里,一个特定的信息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迅速被投资者知晓。随后,股票市场的竞争会驱使股票价格充分且及时地反映该组信息,从而使得该组信息所进行的交易不存在非正常报酬,而只能赚取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只要证劵的市场价格能充分及时地反映了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市场价格代表着证劵的真实价值,这样的市场被称为“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分成三个层次
(一)弱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价格信息。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交易者获得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充分所映出所有已公开的信息。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价格应迅速作出反应。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没有任何方法能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可以得到的信息。依靠察看过去的信息或以往价格变化的形式来赚钱是不可能的。
市场有效性假设是以一个完美的市场(Perfect Market)为前提的:(1)整个市场没有摩擦,即不存在交易成本和税收;所有资产完全可分割,可交易;没有限制性规定。(2)整个市场充分竞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3)信息成本为零。(4)所有市场参与者同时接受信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并且追求效用最大化。
对市场有效性的看法,直接影响投资策略的选取。如果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就没有必要白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各种分析,进行积极的投资管理,而应采取消极的投资策略,有效市场理论是各种指数基金产生的理论基础。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来自一些现实存在的市场现象,比如动量效应(惯性效应)、反转效应、价格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的情况,以及日历异常、事件异常、公司异常等市场异常现象。
积极主动的交易者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假说,现实中,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一致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都是信息有效的。
现代金融投资理论:
l投资组合理论
l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
l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称APT)
l期权定价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 于1970年在他的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的。他指出在这个模型中,个人投资者面临着两种风险:
系统性风险:指市场中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比如说:利率、经济衰退、战争,这些都属于不可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也被称做为特殊风险,是属于个别股票的自有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变更股票投资组合来消除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非系统性风险的回报是股票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它所带来的风险是不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指出特殊风险是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即使投资组合中包含了所有市场的股票,系统风险亦不会因分散投资而消除,在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系统风险是投资者难以计算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目的是协助投资人决定资本资产的价格,即在市场均衡时,证券要求报酬率与证券的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间的线性关系。市场风险系数是用β值来衡量。资本资产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CAPM所考虑的是不可分散的风险(市场风险)对证券要求报酬率之影响,其已假定投资人可作完全多角化的投资来分散可分散的风险(公司特有风险),故此时只有无法分散的风险,才是投资人所关心的风险,因此也只有这些风险,可以获得风险贴水。以债券为例。
CAPM是建立在马科威茨模型基础上的,马科威茨模型的假设自然包含在其中:
1、投资者希望财富越多愈好,效用是财富的函数,财富又是投资收益率的函数,因此可以认为效用为收益率的函数。
2、投资者能事先知道投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
3、投资风险用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标识。
4、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期望收益率和风险两项。
5、投资者都遵守主宰原则(Dominance rule),即同一风险水平下,选择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同一收益率水平下,选择风险较低的证券。
CAPM的附加假设条件:
6、可以在无风险折现率R的水平下无限制地借入或贷出资金。
7、所有投资者对证券收益率概率分布的看法一致,因此市场上的效率边界只有一条。
8、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的投资期限,而且只有一期。
9、所有的证券投资可以无限制的细分,在任何一个投资组合里可以含有非整数股份。
10、买卖证券时没有税负及交易成本。
11、所有投资者可以及时免费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
12、不存在通货膨胀,且折现率不变。
13、投资者具有相同预期,即他们对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具有相同的预期值。
上述假设表明: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一致预期的,而且严格按照马科威茨模型的规则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第二,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完全有效的市场,没有任何磨擦阻碍投资。这些假设前提事实上是难以实现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优点:
(1)简单、明确。它把任何一种风险证券的价格都划分为三个因素:无风险收益率、风险的价格和风险的计算单位,并把这三个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
(2)实用性。它使投资者可以根据绝对风险而不是总风险来对各种竞争报价的金融资产作出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已经被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广为采纳,用来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一般性问题。
现代金融的核心思想是:价格等于贴现回报的期望值。当一种证券的预期回报与随机贴现因子之间负的协方差越大,其风险溢酬越高。金融工程使用的最主要原理是无套利均衡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具有可比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应趋于一致,否则将产生套利机会。无套利定价原理是用某种基础产品的价格来计算未定价产品的价格。
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
对冲基金以价差套利为驱动。
扩展阅读:
《你有去华尔街的资格么》
《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天涯『经济论坛』)
混沌理论及相关市场假说:
一、混沌理论
现代金融分析从概率和统计发展出来,其基本概念是,价格无法预测,但价格的变动可以用概率统计来表示,因此,风险是可测量的、可控制的。其两大基本假设是,统计上而言,价格变动是独立事件,且呈正态分布。
基本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先,价格变动并非独立事件,很多金融价格都是有记忆的,今日的变动会影响明天的价格,不同类型的价格变动,具有不同的记忆形态,有的价格变动记忆力强,有的记忆力弱,此与随机漫步理论冲突。第二,价格变动的概率分布不是钟形的正态分布,左右两端并没有逐渐细小,而呈现明显的尖峰厚尾特征。
自然世界从预测的观点来看,可分为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和随机系统。线性系统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是可以直接建立解析形式数学模型而预测,非线性系统短期可以预测,长期因为“蝴蝶效应”而不可预测,随机系统则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是不可预测的。
混沌理论是通过研究某一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状态演进过程中的波动秩序、规律、方式等,来揭示事物表面无序状态下所蕴藏的有序性的理论体系。混沌理论的发现是非线性动态系统理论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情。被称为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第三次物理学的革命。混沌分析技术的独特作用已经在呈现非线性运动状态的金融市场走势中逐渐体现出来。
(一)混沌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未来无法准确预知。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可以对未来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更是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醉了一个农夫,丢了一颗铁钉;丢了一颗铁钉,少安一付马掌;少了一付马掌,跛了一匹战马;跛了一匹战马,摔坏一位将军;死了一个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未来无法确定。如果你某一天确定了,那是你撞上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事物的发展通过自我相似性来实现。非线性系统往往具有一种叫做“自相似”的统计特征,也就是说系统在不同尺度上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整体与局部的相似性)。看见一座山,就知道是一座山,就是自我相似。对海岸线、山川这些几何图形来说,分形指的是其空间上的自相似性;而分形时间序列则是指时间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相似性。显然,金融价格时间序列也具有分形的特征,直观的说,股票的月线、周线、日线、60分钟线、30分钟线、5分钟线、1分钟线,看起来是很相似的,用统计方法分析,它们的收益率分布也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不断以某种方式或规则复制着过去的特征,而出现的结果却是具有随机性的,无法准确预测的。同理市场变化也不例外。
(二)混沌理论的事物发展原则
1、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或途径进行。价格的运动也象流水一样,永远会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这不仅是市场特有的性质,这是自然万物的本质。
2、这种阻力最小的方向是由事物自身的根本结构决定的。这种结构始终存在却通常不可见,但可以被发现,并加以改变或利用。河床的结构决定河水的行为,改变地形可以改变水流路径。市场的根本结构将决定市场价格的发展方向。我们一般并不需要探究结构形成的原因,而仅仅希望明确其性质,加以利用或改变。试图改变结构所需要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足够的资金或影响力。
3、当事物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的时候,表示其内在的根本结构发生了改变。根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一旦这种根本结构发生了改变,那么随后市场的波动秩序将发生变化,相应的交易策略也要改变。
因此,混沌理论所带来的交易思想和理念是:发现市场的运行结构,并顺应市场趋势的发展;发现市场运行趋势或结构发生改变的标志,就如寻找可以使河道发生改变的那几块关键的石头而据此判断江河流向可能出现拐点那样,发现市场趋势即将出现拐点的标志性信号,从而把握市场的反转时机或变轨加(减)速的机会。通过改变自身的交易结构(投资者自身的交易思维、投资计划等),真正做到顺势而为,‘顺流而下’。与市场的行为融为一体,那么我们的交易之路就是阻力最小的途径。
混沌理论及方法在资本投资研究中应用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资本投资市场奇怪吸引子的分形维数,从而确定资本投资市场运作主要由几个因素的作用决定。二是: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资本投资市场时间序列的特性,从而预测资本投资的回报及资本投资市场的周期变化规律。
(三)金融市场性质表现出多分形时间段的分段布朗运动特征
剧烈波动是金融市场的正常现象,风险不是偶然的,金融灾难近在咫尺。
市场波动往往成群出现,祸不单行。
市场是由个性的,市场参与者有特别的互动关系,价格主要是市场内部运作的内因所决定的,并非完全受外在环境的外因左右。
市场是非均匀的。市场并非像颗粒一致的沙粒般均匀分布,而是由沙粒、鹅卵石、大圆石等大小不一的物体所组成。
不稳定是市场本质,泡沫无可避免,是长期相关和非连续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金融市场,所谓“价值”,并没有多大的价值,预测价格不保险,但可以估计未来的风险。
时机很重要,大涨或大跌都集中于小段时间,时间是有弹性的、相对的。
二、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FMH )
作为现代金融理论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越来越多地被实践证明不符合现实,而建立在非线性动力系统之上的分形市场假说,利用流动性和投资起点很好地解释了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解释的各种市场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表明,有效市场假说只是分形市场假说的一种特殊情况,有效市场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段才可能出现。但由于分形市场假说在数学建模上的困难,有效市场假说仍具有现实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1.当市场是由各种投资期限的投资者组成时,市场是稳定的。在一个稳定的市场中,足够的流动性可以保证证券的正常交易;
2.信息集对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来讲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要大。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大,更长期的基本面分析更加重要。因此,价格的变化可能只反映了信息对相应投资期限的影响。
3.当某一事件的出现使得基础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时,长期投资者或者停止入市操作或者基于短期信息进行买卖。当所有投资期限都缩小为同一种投资水平时,市场就会动荡不定,因为没有长期投资者为短期投资者提供这种流动性来稳定市场。
4.价格是短期技术分析和长期基础分析的综合反应。因此,短期价格变化的波动性更大,或者说“噪声更多”。而市场的潜在趋势反映了基于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预期收益。
5.如果某种证券与经济周期无关,那么它本身就不存在长期趋势。此时,交易行为、市场流动性和短期信息将占主导地位。
与有效市场假说观点不同的是,分形市场假说认为信息的重要性是按照不同投资期限的投资者来判断的。由于不同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不同,所以信息的传播不是均匀扩散的。在任一时点,价格并没有反映所有已获得的信息,而只是反映了与投资期限相对应的信息的重要性。
三、协同市场假说(Coherent Market Hypothesis,CMH)
是瓦加(Vaga,1990)提出的一种新理论,来自社会模仿理论(Theory of Social Imitation)。作为一种非线性统计模型,它不是以有效市场假说(EMH)及其价格、收益率随机移动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但它为评估资本市场风险和基本因素与技术因素交互影响提供了另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理论框架。
该假说认为,资本市场的价格、收益率或者风险与收益状况是由“外部基本经济环境(基本偏倚)”和“投资者集体情绪(群众行为水平)”这两个因素结合所确定的。根据这两者的不同结合,市场的状态也随之变化。
市场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1、一种情况是真正的随机游动(有效市场),这时基本状况为中性,投资者相互之间独立地行动,信息很快地反映在价格之中。
2、另一种情况是不稳定过渡(无效市场),即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投资者在情绪上的倾斜可能使信息的影响长期延续。
3、第三种情况是混沌市场,这时基本经济环境是不确定的或没有偏倚,投资者情绪对于群体思维有很强的传导力,群众行为可能出现大的波动。传言或被曲解的信息会引起恐慌。
4、第四种情况是出现协同市场,即强有力的正面(或负面)的基本状况与强烈的投资者情绪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这时的趋势是出现更加强有力的正面(或负面),从而市场风险很低(或很高)。
CMH的实质是把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内部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的系统,而这种内部相关性也可能被外部的力量所影响,内部相关性的水平和外部影响强度的耦合决定着系统的状态。在这里,风险与收益的线性交换转变为基本环境和市场情绪的结合。例如,当股票市场出现“协同牛市”时,股价下跌的风险很低,市场总体的易变性下降,市场的风险低而收益率却很高。瓦加(Vaga)利用伊辛模型(lstag Model),通过对基本偏倚和群众的行为水平以及自由度(市场参与者人数),这三个参数的估值,验证了这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投资实践。
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探测结果显示,宇宙年龄约为137亿年,宇宙由23%的暗物质,73%的暗能量,4%的普通物质组成。宇宙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迟也是最难了解的,至今仅知道它们存在着,但还不清楚它们的性质。人类对自身、社会、大自然、金融市场的认识,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大部分影响力,迄今尚未为人所知,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
行为金融理论:
一、行为金融理论产生的背景
市场具备充分效率的观点受到质疑,许多研究者针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显示,市场永远都不会呈现绝对充分的效率,也就是总有某种程度的缺乏效率。
某些缺乏效率的现象,为何能够持续存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针对人类的行为特征。个人具有群居本能,易受大众影响,造成市场泡沫,导致市场狂热或恐慌。行为金融学把心理学与社会学,应用到金融市场和金融决策。当交易者基于情绪交易时,行为金融学得出与随机漫步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设截然不同的结论。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决策和行为是技术分析起作用的原因。
二、决策理论
“决策”是指从若干可能的方案中,按某种标准(准则)作出选择和决定。决策要素包括具体目标、备选方案、不可控因素、可能结果,决策的流程包括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四个阶段。若要达成完全理性的决策,必须要目标清晰、信息充分、提出所有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精确评估、各方案可能结果必须能互相比较出优劣以便找出最佳方案。
有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完全(客观)理性决策论: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往往不能抓住各种复杂因素,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
现实渐进决策论:该论的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他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
非理性决策论:该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欲望。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欲望,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交易决策受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奈特对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了明确的区分,“风险”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不可度量的风险。具体讲,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以及因此将它作为一种可保险的成本进行处理的可能性。估计的可靠性来自所遵循的理论规律或稳定的经验规律,只要概率能够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以数字表示,不确定性就可以被排除。与可计算或可预见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
交易决策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结果的不确定性,相关方面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交易者信息缺乏和不对称。
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太多,难以穷举和评估,而且,得知了一条消息,且不说这条消息未必能马上判别出是利多还是利空,即便明显是利多的,也可以被解读成利多出尽是利空;明显是利空的,也可以被解读成利空出尽是利多,因此,理性决策的前提并不存在。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并提出了一些模型,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
期望效用理论描绘了理性行为的特征,为某些简单、透明的决策问题提供了标准。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的决策会受自身能力及客观现实的制约。在经济行为中,人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需要更加丰富的行为模型。
在最近的几十年,期望效用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包括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等。这些理论描述了有限理性人的实际行为。
三、前景理论
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经常使用直观推断方法将一些复杂的决策问题简化为简单的判断。Kahneman和Tversky等人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实验、问卷调查识别出这些经验规则的原理,发现以这些经验规则为主要特征的直观推断会产生系统性的错误和偏差,传统期望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经济行为主体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据此,他们提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另一种价值选择理论,称为前景理论。二人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A.前景理论的理论基础
直观推断产生的偏误可以归纳为:
1.特征代表(representativeness)偏差:或称相似性偏差,人们通常根据一些意识或记忆中的相似、相关特征事件、数据和信息来判断评估。(1)过于重视近期数据而忽视事件的先验概率,并且对样本大小缺乏敏感性。(2)评估决策时许多必须考察的因素由于不影响评估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因为没有在考察分析之列。(3)人们对预测能力和有效性认识不足,经常依据主观感情色彩浓厚的信息作出判断,而忽视了该信息的可靠程度。(4)人们还存在有效性幻觉。
人们估计某事物的出现率很多时候视乎是否可以很容易地记起相关的例子,例如交易者仅凭图形化的技术指标、K线图进行交易,倾向于“它看上去什么样”而不是“它的可能性概率是多少”。
2.可利用性(availability)偏差:人们受记忆能力或知识的局限,在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得到的信息,但这只是应该被利用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其它的必须考虑的信息对正确评估和决策有重要影响,但人的直觉推断却忽视了这些因素因而出现偏差。
人们在决策和作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事件和熟悉事务的影响,过分重视股票近期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对经常看的股票进行投资,对不熟悉的股票、资产敬而远之,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模式。人们也常因为主观的喜恶而相信某些立场,甚至因此而不合理地忽略与自己立场不符的证据。这种偏差常常导致两种错误决策: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3.锚定(anchoring)效应与调整:人们在作评估时通常会选定一个参考点或者初始值,对目标或盈亏的判断与设定被锚定在一个固定的参照点上,或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整,不同参考点得出的结论不一样。
如果以买入价为参考点,人们在盈利时往往拿不住,过早出场;如果以较高的盈利目标价位为参考点,人们却又常常没有及时止盈,最后反变为亏损。
人们以印象价格为参考点,例如2005年之前的二十多年,铜发生过几次大型的牛熊循环,每吨价格在1100-3300美元之间波动,2005年之后,有许多人错误的认为价格还会在这个特定区间波动,在高位做空遭到惨败。中航油巨亏和国储铜巨亏就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高点做空而又没有风险控制。锚点效应形成的箱型理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是,当市场产生结构性改变时,则价格突破箱顶和箱底的情形就会发生。
4.认知分歧和群体影响:人们在面对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时,持有非主流观点的人与群体之间或多或少有不协调和不适的感觉,人们通常会想办法、找证据支持主流观点,或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而倾向于放弃非主流观点,由此产生了认识偏差及群体往往有考虑趋同的表现。
社会性的压力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一致,导致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价格泡沫和非理性繁荣。
实验和调查研究发现人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其风险态度和行为经常会偏离最优行为模式的假设,并得出结论认为人在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直觉偏差,还存在框架依赖偏差,人们对同一问题,经常会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框架下,做出不同的相互矛盾的选择,显示出不同的偏好。归纳成下列三个效应:
1.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人们会低估一些只是具有可能性的结果,而会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
人们在盈利时倾向于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2.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人们在面对亏损时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盈利时完全不同。面对亏损时有风险喜好的倾向;面对盈利时有风险规避的倾向。
人们在亏损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
3.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隔离效应。若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解后重新描述,则不同的分解方式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偏好。分离效应推翻了期望效用理论中效用仅仅与事件的最后状态(概率分布和事件结果)有关的结论。
分开两笔1000元的盈利,比一次性盈利2000元感到更愉快。两次亏损,每次亏损1000元的痛苦要大于一次亏损2000元的痛苦。大额盈利与小额亏损在一起,可以冲谈亏损带来的不快。
人们设置心理账户把不同用途或来源的资金割裂开来,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或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B.前景理论的基本内容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第一阶段,评估与决策为第二阶段。为了评估决策需要,人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整合、简化,但是不同的整合、简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事件及其组合,并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和框架依赖效应,即人对同一问题的最后决策的不一致。
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描述前景对人的主观效用。
1.价值函数:反映前景结果与人的主观满足大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以参考点为拐点的S形函数。
价值函数存在一个拐点,即存在所谓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它指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的参考物相比较,当对比的参考物不同时,即使相同的事物也会得到不同的比较结果,因此,参考点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上的,在损失部分是下凸函数,在收益部分是上凸函数。
价值函数的特征:边际价值递减,参考点上斜率的非连续性,斜率在损失状态时比处于收益状态时要陡。
投资者心理上对损益的判断,取决于参考点和实际价格的偏差。投资者常用的参考点:买入价、心理目标价位。投资者持有股票时,若实际市场价格高于参考点,则投资者获得相对收益;否则,投资者遭受相对损失。
人们心理所设定的参考点通常是动态变化的。参考点会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而提高,随着股票价格的下跌而降低。市场形势好转,投资者预期股票价格会继续上涨,就一直不获利了解,以至于最后,参考点就是每天的市场价格。股市持续下跌时,投资者的参考点随市价逐渐下调,当跌到离初始购买价不多时,才会再次以购买价作为参考点,马上卖出股票。由于参考点的动态变化,因此,投资者在收益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偏好,在损失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
2.权重函数:描述未来前景中单个事件的概率的变化对主观效用(心理预期概率)的影响。
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低估中高概率事件,而在中间阶段人们对概率的变化相对不敏感。
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300,以100%的概率赢2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高估低概率事件是高奖额博彩的原因和吸引力所在。这也可以解释观察到的虚值期权和实值期权的高估问题,即所谓的“隐含波动率微笑”现象,这与人们高估低概率事件有关,人们将“很不可能”的情况,如期权的深度实值和深度虚值状态赋予过高的权重有关。
C.前景理论的结论主要有四点:
(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加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
(2)当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获利前景时更加倾向于实现风险规避,而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加倾向于风险趋向。
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此时交易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有统计研究证实,在国内外股市,都有一种“处置效应”现象,指的就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意愿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
大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不愿意面对亏损,而愿意承受更大的风险,试图以此挽回损失。统计数据证实,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长期持有得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3)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即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要大于后者。
大多数人对亏损和盈利的敏感程度有极大的差异,面对亏损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盈利时的快乐感。赔10万元带来的痛苦会远大于赚10万元带来的快乐。
(4)前期的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还可以降低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简言之,多数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多数人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其核心是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并非总是理性的,原因如下:(1)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框架下人们显示出不同的偏好;(2)人们通常并不知道其它的替代性的问题框架以及它对人的偏好与选择的潜在影响;(3)大部分人受记忆和可利用信息的限制,往往以偏概全;(4)直观推断、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非线性是偏好与决策产生不一致的技术性原因。
四、其它心理偏差与非理性行为
(一)避免后悔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卖出获利股票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
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的产生,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
(二)过度反应理论
过度反应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除了从众心理在其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三)过度自信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过度自信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估计突出而能引人注意的信息,尤其会过度估计与其已经存在的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倾向于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对持仓不利的信息采取漠视、拒绝、淡化的态度。当某些观点得到活灵活现的信息、重要的案例和明显的场景支持的时候(感性),人们会更自信,并对这些信息反应过度。而当某些观点得到相关性强的、简洁的、统计性的和基本概率信息支持的时候(理性),人们通常会低估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反应不足。
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特点,即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产生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投资者的归因偏好也加重了这种认知偏差,即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败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因素,从而产生了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过度自信导致低估实际风险,进行过度频繁交易、过量交易,也导致高估了自己的执行力、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LTCM事件,把风险范围设得太窄,资金利用杠杆太高,而他们前几年也确实获得成功,经验获得正反馈,就会进一步强化,更为自信,资金杠杆不断升高,于是潜伏的危险也就逐步提高。
(四)心理账户
人们会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如果股票不小心抛掉了,原来的账面亏损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又不愿意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
自有资金和借来的钱,投资心态和交易决策会不同;模拟交易和真实交易的压力不同;自有资金和代客操作的心态会不同;资金量规模大小,也会影响交易操作时的心态。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 “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地态度花费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东西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通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型。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奖彩票并没有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
(五)禀赋效应
“敝帚自珍”。相对于获得,人们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人们可能更多地是受到放弃自己的东西而产生的痛苦的影响,禀赋效应是损失规避的一种表现形式。
过分偏爱自己所占有的私人信息往往使投资者对自己掌握的信息、方法、技巧反应过度,而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
五、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交易者受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不完全、时间不足、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作出反应,市场也就不可能完全有效。所有人包括专家都会受制于心理偏差的影响,因此机构投资者也可能变得非理性。如基金经理也可能“抱团取暖”,进行追涨杀跌的跟风操作等。了解心理层面对交易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交易过程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大多数投资者宁愿相信有一个通向市场终极的魔术般的法则-圣杯,他们还相信肯定有一小部分人知道这个法则,就是那些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并从市场上收获了大笔财富的高手。因此一直努力,想揭开这个“芝麻开门”的秘密,从而变得同样富有。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答案就在于投资者自身!
行为金融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特点获利。市场参与者是非理性的,情绪导致了价格的稳定帕累托分布,稳定帕累托分布的特点倾向于有趋势和循环。由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交易者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而长期获利。
在开发交易策略或销售策略时也要考虑到人们的心理特点和偏好。
思考,请分析下列交易心态:
亏损交易者的交易流程:因贪婪而入市,因希望而等待,因亏损而持有,因小利而放弃;周而复始,钱越来越少,行为却难以改变。
“看对不敢做,做对不敢看。看错一直做,做错一直看。”
“买了不涨,一卖就涨”
程序化交易存在基础
一、程序化交易的必要性
程序化交易有以下特性:
系统化:程序化交易的交易决策完全取决于系统化、制度化的逻辑判断规则,对交易决策的各个相关环节作出相应明确的规定。进场、出场、交易量和持仓量的管理控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交易规则体系。
可量化:交易策略的风险与收益的量化,将不确定性转换为可度量的风险,提供了实际交易时资金管理、资产配置的基础。这些量化统计的结果更能增加交易者对交易策略的信心,克服情绪的影响,并可作为盈利的保证。
可验证:可以用历史行情测试、验证交易策略的概率统计优势和有效性,当策略成功地通过了测试,验证出有正期望值,可以合理地期望该交易策略在实际交易中能获得与历史测试中同等程度的盈利。有了这些测试结果,交易者就有合理基础去相信交易策略能有效用来交易,减轻压力,减少无效交易,并忠实地执行该策略。
一致性:交易策略所产生的每个交易,无论是在历史测试、模拟交易、实际交易中,都应用了相同的交易规则,进场点、出场点、交易量、持仓量等。一致性确保不会错过该有的交易机会,减少破产风险。
客观性:程序化交易独立于交易者的心智、情绪和生理状况。一旦策略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交易策略就拥有自己的生命和独立性。交易者贪婪、恐惧、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会对交易有巨大的负面冲击,这些心理还被其它状况所影响,比如身体的状况,健康或是生病,有充分休息或是精疲力竭,快乐或是悲伤,紧张或是平静等等。
延伸性:程序化交易扩展了能力边界,轻松实现多元化投资。不需要掌握专业的金融知识,不需要对参与的每个市场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可以突破交易者的生理限制,资金能有效地利用,延伸到多市场、多时间周期、多策略,并纳入资产管理和投资组合。通过计算机自动交易保证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是大规模交易最有效率的方法。
功用性:可以作为学习工具,帮助理解、研究、发展策略,缩短学习周期;可以作为证券、期货公司的差异化竞争的营销工具;可以作为提供交易策略和信号的增值服务工具。
以上特性其实也就是程序化交易的好处。
总之,程序化交易可以克服心理偏差、突破生理极限。
?制定策略计划,规避心理陷阱
?实盘执行交易,避免手忙脚乱
?克服长线策略验证过程的极限
?突破短线策略交易执行的瓶颈
凡是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是反对的太多,商议的太久,行动的太迟,后悔的太早。
做生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怂恿别人放松警惕,而自己保持高度警惕的过程。
打工者做工,小老板做事,中老板做市,大老板做势――你是哪一种?
一、程序化交易概念
程序化交易严格来讲是指借助数理统计、定价模型、技术分析等方法进行交易策略设计,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写成可执行程序,经运行后发出交易指令,由交易者手动下单或者计算机自动下单来完成的交易。
(其它如系统交易、量化交易、策略交易、算法交易等概念的内涵稍有差别,有时混用,本文取用程序化交易这个术语)
交易策略是在概率统计相对优势前提下的包含交易模型、资金管理、组合管理等方面的完整的交易体系,交易策略在进入实战交易阶段之前需要做大量的统计分析和测试,以确认交易策略是否有效,对风险和收益都会有一个预期。策略的绩效通过检验之后,挑选一些市场进行实际交易,通过多样化的策略组合,可以在特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尽量降低风险。程序化交易不追求赚取夸张的利润,只求长期稳健的盈利,在市场中实现财富的复利累积。
人脑的经验交易是靠长期的交易生涯练就的盘感来对抗市场的贪婪和恐惧,与程序化交易相比较,不容易看出孰优孰劣。但是,程序化交易能够避免不利心理影响,持续稳定、精确地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进行交易,实现比较稳定的盈利,这是市场上绝大多数交易者望尘莫及的。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金融工程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证券、期货、外汇市场品种、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为程序化交易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支持、保障和必要。
二、研发交易策略的科学方法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对于那些不能被证明为错误的,则可以视为截止目前的最佳解释,直到该理论被证实为错误,或者找到更好的理论为止。
波普尔倡导的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交易策略的哲学指导思想。我们永远都无法确认任何策略在未来一定具有盈利能力,遵循理论、假说、实验、结论的科学方法研发交易策略,在测试策略的过程中,剔除那些有问题的策略,测试结果满意的,可以期待这些策略运用于将来也有机会获利。真实交易能够真正获利的就继续使用,直到找到更好的策略。
所谓“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程序化交易也分为这两大阶段。
计划阶段是指交易策略的研发过程,交易策略定义了交易的一组规则,包括进场规则、出场规则、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规则。交易信号产生的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决定要交易的市场和投资组合,基于资金管理计算交易数量。
交易阶段即交易策略的实施应用阶段,交易者须仔细监控交易策略运行过程,检查分析交易报告,备份和维护系统以防止系统崩溃、断电或通讯中断。交易者还要为处理交易错误和总的风险控制采取必要措施甚至开发相应的程序。
交易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策略的研发遵循科学方法,计算机程序可以高效地测试、调试策略以及执行交易,策略的灵魂是交易者的构想,在执行交易阶段的艺术部分,交易者依然可能需要处理交易策略的取舍、市场和品种的选择、资产配置、以及其它一些无法量化的或在策略形成过程中未考虑的因素。
构建程序化交易的步骤如下:
1.分析市场,形成交易构想和规则;
2.编写和调试交易策略公式;
3.初步历史测试;
4.优化参数;
5.推进分析;
6.策略组合;
7.全面评估交易策略;
8.实际运用交易策略,实施自动交易;
9.监控、评估实际交易绩效;
10.改进交易策略;
落实每个步骤才能构建成功的交易策略,持续地利用下个步骤所得到的信息来改进、调整之前的步骤。
第一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供求关系理论
价格形成理论有价值决定论、成本决定论、供求决定论、金融决定论、效用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等。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市场价格的直接决定因素是该市场的供求关系。理解供求关系的步骤首先是要分别考察供给和需求。
一、需求定理
需求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买方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假定其它条件不变,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定理的特例和反常现象:
(1)吉芬商品:对于某些生活必需的低档品,人们收入下降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其需求曲线可能某一段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在经济危机时,大部分商品价格下跌,而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和价格可能都上涨。
例如,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省出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土豆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土豆消费量增加了。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
(2)炫耀性商品: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的多。这类商品具有显示财富的效应。比如黄金、茅台酒价格。
(3)投机性商品:在价格大变动时由价格预期引起的高价多买,低价少买。“买涨不买落”。股票、期货价格上涨时,投机性需求增加,成交活跃,价格、交易量、持仓量正反馈。
(4)数量性有限且不可再生的特殊商品。
二、供给定理
供给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假定其它因素不变,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供给定理的特例和反常现象:供给曲线也可能某一段会出现反常现象。例如,铜价高了,矿工要求加薪,举行罢工,影响铜矿产出,供给量反而减少。铜价低了,矿主为了保持一定盈利,增加矿产量,直到跌破成本。
“囤积居奇”。买货交割。
三、供求定理
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商品的价格。供求不平衡,市场出现两种状态:过剩与短缺。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当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四、需求价格弹性
弹性是相对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百分数变动的比率,或者说它是一个量变动1%,引起另一个量变动百分之多少(程度)的概念。
需求价格弹性即需求量对其价格的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商品的可替代性、用途的广泛性、消费者对商品需要的迫切和依赖程度、商品支出在预算中所占比重、使用时间的长短等。
“谷贱伤农”,谷物类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E 1。
需求收入弹性: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的弹性。正常物品E 0,低档物品E 0,正常物品中,奢侈品E 1,必需品E 1。
五、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即供给量对其价格的弹性,是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为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可利用程度、厂商调整产量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生产的难易程度、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增加产量所需追加生产要素费用的大小、自然条件的影响等。
铜、橡胶等工业原材料比起每年收成的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因此大牛市、大熊市往往持续数年,幅度也更大。
六、供求弹性与蛛网理论
蛛网模型基本假设:生产周期较长,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如果价格高于均衡点,就会供大于求,造成价格下跌;反过来,如果价格低于均衡点,就会造成价格上升。价格背离均衡点要向均衡点靠拢的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很多商品价格背离均衡点却并不向均衡点靠拢,原因在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弹性。
(1)收敛型蛛网: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当市场受到干扰偏离原有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均衡。
(2)发散型蛛网: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当市场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3)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
以上是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基本原理。但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随着虚拟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供求关系往往只是商品期货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而且,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很难用这些理论对价格变动的时间、幅度、速度直接进行定量分析,只能作为基本分析的指导性理论。
随机漫步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
一、随机漫步理论
随机漫步理论认为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休止的、无秩序的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价格变动不存在时间上的自相关性,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交易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市场价格的涨跌,完全随机,不可预测。交易者赚多赚少,所有结果都取决于运气,而不是技巧。
资产价格涨跌即收益率的概率分布呈现正态分布,这是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和模型的重要假设。
如果价格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波动,所有交易必须支付佣金等交易成本,长期而言没有人能指望通过交易赚钱。唯一赚钱的机会是,短期内蒙幸运女神垂青而连赚几把,然后见好就收,持续成功的概率就像在赌场中赌博一样渺茫。
与随机漫步理论的学院派相对的另一极端是一群神秘主义者,他们相信市场背后隐藏着完美的秩序,认为只要能破解市场的密码,就能准确预测接下来的走势。
二、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所有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这个理论假设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和信息竞争的社会里,一个特定的信息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迅速被投资者知晓。随后,股票市场的竞争会驱使股票价格充分且及时地反映该组信息,从而使得该组信息所进行的交易不存在非正常报酬,而只能赚取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只要证劵的市场价格能充分及时地反映了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市场价格代表着证劵的真实价值,这样的市场被称为“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分成三个层次
(一)弱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价格信息。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交易者获得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充分所映出所有已公开的信息。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价格应迅速作出反应。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已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没有任何方法能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可以得到的信息。依靠察看过去的信息或以往价格变化的形式来赚钱是不可能的。
市场有效性假设是以一个完美的市场(Perfect Market)为前提的:(1)整个市场没有摩擦,即不存在交易成本和税收;所有资产完全可分割,可交易;没有限制性规定。(2)整个市场充分竞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3)信息成本为零。(4)所有市场参与者同时接受信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并且追求效用最大化。
对市场有效性的看法,直接影响投资策略的选取。如果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就没有必要白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各种分析,进行积极的投资管理,而应采取消极的投资策略,有效市场理论是各种指数基金产生的理论基础。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来自一些现实存在的市场现象,比如动量效应(惯性效应)、反转效应、价格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的情况,以及日历异常、事件异常、公司异常等市场异常现象。
积极主动的交易者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假说,现实中,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一致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都是信息有效的。
现代金融投资理论:
l投资组合理论
l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
l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称APT)
l期权定价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 于1970年在他的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的。他指出在这个模型中,个人投资者面临着两种风险:
系统性风险:指市场中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比如说:利率、经济衰退、战争,这些都属于不可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也被称做为特殊风险,是属于个别股票的自有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变更股票投资组合来消除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非系统性风险的回报是股票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它所带来的风险是不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指出特殊风险是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即使投资组合中包含了所有市场的股票,系统风险亦不会因分散投资而消除,在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系统风险是投资者难以计算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目的是协助投资人决定资本资产的价格,即在市场均衡时,证券要求报酬率与证券的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间的线性关系。市场风险系数是用β值来衡量。资本资产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CAPM所考虑的是不可分散的风险(市场风险)对证券要求报酬率之影响,其已假定投资人可作完全多角化的投资来分散可分散的风险(公司特有风险),故此时只有无法分散的风险,才是投资人所关心的风险,因此也只有这些风险,可以获得风险贴水。以债券为例。
CAPM是建立在马科威茨模型基础上的,马科威茨模型的假设自然包含在其中:
1、投资者希望财富越多愈好,效用是财富的函数,财富又是投资收益率的函数,因此可以认为效用为收益率的函数。
2、投资者能事先知道投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
3、投资风险用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标识。
4、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期望收益率和风险两项。
5、投资者都遵守主宰原则(Dominance rule),即同一风险水平下,选择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同一收益率水平下,选择风险较低的证券。
CAPM的附加假设条件:
6、可以在无风险折现率R的水平下无限制地借入或贷出资金。
7、所有投资者对证券收益率概率分布的看法一致,因此市场上的效率边界只有一条。
8、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的投资期限,而且只有一期。
9、所有的证券投资可以无限制的细分,在任何一个投资组合里可以含有非整数股份。
10、买卖证券时没有税负及交易成本。
11、所有投资者可以及时免费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
12、不存在通货膨胀,且折现率不变。
13、投资者具有相同预期,即他们对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具有相同的预期值。
上述假设表明: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一致预期的,而且严格按照马科威茨模型的规则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第二,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完全有效的市场,没有任何磨擦阻碍投资。这些假设前提事实上是难以实现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优点:
(1)简单、明确。它把任何一种风险证券的价格都划分为三个因素:无风险收益率、风险的价格和风险的计算单位,并把这三个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
(2)实用性。它使投资者可以根据绝对风险而不是总风险来对各种竞争报价的金融资产作出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已经被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广为采纳,用来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一般性问题。
现代金融的核心思想是:价格等于贴现回报的期望值。当一种证券的预期回报与随机贴现因子之间负的协方差越大,其风险溢酬越高。金融工程使用的最主要原理是无套利均衡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具有可比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应趋于一致,否则将产生套利机会。无套利定价原理是用某种基础产品的价格来计算未定价产品的价格。
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
对冲基金以价差套利为驱动。
扩展阅读:
《你有去华尔街的资格么》
《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天涯『经济论坛』)
混沌理论及相关市场假说:
一、混沌理论
现代金融分析从概率和统计发展出来,其基本概念是,价格无法预测,但价格的变动可以用概率统计来表示,因此,风险是可测量的、可控制的。其两大基本假设是,统计上而言,价格变动是独立事件,且呈正态分布。
基本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先,价格变动并非独立事件,很多金融价格都是有记忆的,今日的变动会影响明天的价格,不同类型的价格变动,具有不同的记忆形态,有的价格变动记忆力强,有的记忆力弱,此与随机漫步理论冲突。第二,价格变动的概率分布不是钟形的正态分布,左右两端并没有逐渐细小,而呈现明显的尖峰厚尾特征。
自然世界从预测的观点来看,可分为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和随机系统。线性系统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是可以直接建立解析形式数学模型而预测,非线性系统短期可以预测,长期因为“蝴蝶效应”而不可预测,随机系统则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是不可预测的。
混沌理论是通过研究某一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状态演进过程中的波动秩序、规律、方式等,来揭示事物表面无序状态下所蕴藏的有序性的理论体系。混沌理论的发现是非线性动态系统理论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情。被称为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第三次物理学的革命。混沌分析技术的独特作用已经在呈现非线性运动状态的金融市场走势中逐渐体现出来。
(一)混沌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未来无法准确预知。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可以对未来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更是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醉了一个农夫,丢了一颗铁钉;丢了一颗铁钉,少安一付马掌;少了一付马掌,跛了一匹战马;跛了一匹战马,摔坏一位将军;死了一个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未来无法确定。如果你某一天确定了,那是你撞上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事物的发展通过自我相似性来实现。非线性系统往往具有一种叫做“自相似”的统计特征,也就是说系统在不同尺度上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整体与局部的相似性)。看见一座山,就知道是一座山,就是自我相似。对海岸线、山川这些几何图形来说,分形指的是其空间上的自相似性;而分形时间序列则是指时间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相似性。显然,金融价格时间序列也具有分形的特征,直观的说,股票的月线、周线、日线、60分钟线、30分钟线、5分钟线、1分钟线,看起来是很相似的,用统计方法分析,它们的收益率分布也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不断以某种方式或规则复制着过去的特征,而出现的结果却是具有随机性的,无法准确预测的。同理市场变化也不例外。
(二)混沌理论的事物发展原则
1、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或途径进行。价格的运动也象流水一样,永远会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这不仅是市场特有的性质,这是自然万物的本质。
2、这种阻力最小的方向是由事物自身的根本结构决定的。这种结构始终存在却通常不可见,但可以被发现,并加以改变或利用。河床的结构决定河水的行为,改变地形可以改变水流路径。市场的根本结构将决定市场价格的发展方向。我们一般并不需要探究结构形成的原因,而仅仅希望明确其性质,加以利用或改变。试图改变结构所需要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足够的资金或影响力。
3、当事物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的时候,表示其内在的根本结构发生了改变。根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一旦这种根本结构发生了改变,那么随后市场的波动秩序将发生变化,相应的交易策略也要改变。
因此,混沌理论所带来的交易思想和理念是:发现市场的运行结构,并顺应市场趋势的发展;发现市场运行趋势或结构发生改变的标志,就如寻找可以使河道发生改变的那几块关键的石头而据此判断江河流向可能出现拐点那样,发现市场趋势即将出现拐点的标志性信号,从而把握市场的反转时机或变轨加(减)速的机会。通过改变自身的交易结构(投资者自身的交易思维、投资计划等),真正做到顺势而为,‘顺流而下’。与市场的行为融为一体,那么我们的交易之路就是阻力最小的途径。
混沌理论及方法在资本投资研究中应用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资本投资市场奇怪吸引子的分形维数,从而确定资本投资市场运作主要由几个因素的作用决定。二是: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资本投资市场时间序列的特性,从而预测资本投资的回报及资本投资市场的周期变化规律。
(三)金融市场性质表现出多分形时间段的分段布朗运动特征
剧烈波动是金融市场的正常现象,风险不是偶然的,金融灾难近在咫尺。
市场波动往往成群出现,祸不单行。
市场是由个性的,市场参与者有特别的互动关系,价格主要是市场内部运作的内因所决定的,并非完全受外在环境的外因左右。
市场是非均匀的。市场并非像颗粒一致的沙粒般均匀分布,而是由沙粒、鹅卵石、大圆石等大小不一的物体所组成。
不稳定是市场本质,泡沫无可避免,是长期相关和非连续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金融市场,所谓“价值”,并没有多大的价值,预测价格不保险,但可以估计未来的风险。
时机很重要,大涨或大跌都集中于小段时间,时间是有弹性的、相对的。
二、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FMH )
作为现代金融理论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越来越多地被实践证明不符合现实,而建立在非线性动力系统之上的分形市场假说,利用流动性和投资起点很好地解释了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解释的各种市场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表明,有效市场假说只是分形市场假说的一种特殊情况,有效市场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段才可能出现。但由于分形市场假说在数学建模上的困难,有效市场假说仍具有现实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1.当市场是由各种投资期限的投资者组成时,市场是稳定的。在一个稳定的市场中,足够的流动性可以保证证券的正常交易;
2.信息集对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来讲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要大。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大,更长期的基本面分析更加重要。因此,价格的变化可能只反映了信息对相应投资期限的影响。
3.当某一事件的出现使得基础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时,长期投资者或者停止入市操作或者基于短期信息进行买卖。当所有投资期限都缩小为同一种投资水平时,市场就会动荡不定,因为没有长期投资者为短期投资者提供这种流动性来稳定市场。
4.价格是短期技术分析和长期基础分析的综合反应。因此,短期价格变化的波动性更大,或者说“噪声更多”。而市场的潜在趋势反映了基于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预期收益。
5.如果某种证券与经济周期无关,那么它本身就不存在长期趋势。此时,交易行为、市场流动性和短期信息将占主导地位。
与有效市场假说观点不同的是,分形市场假说认为信息的重要性是按照不同投资期限的投资者来判断的。由于不同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不同,所以信息的传播不是均匀扩散的。在任一时点,价格并没有反映所有已获得的信息,而只是反映了与投资期限相对应的信息的重要性。
三、协同市场假说(Coherent Market Hypothesis,CMH)
是瓦加(Vaga,1990)提出的一种新理论,来自社会模仿理论(Theory of Social Imitation)。作为一种非线性统计模型,它不是以有效市场假说(EMH)及其价格、收益率随机移动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但它为评估资本市场风险和基本因素与技术因素交互影响提供了另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理论框架。
该假说认为,资本市场的价格、收益率或者风险与收益状况是由“外部基本经济环境(基本偏倚)”和“投资者集体情绪(群众行为水平)”这两个因素结合所确定的。根据这两者的不同结合,市场的状态也随之变化。
市场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1、一种情况是真正的随机游动(有效市场),这时基本状况为中性,投资者相互之间独立地行动,信息很快地反映在价格之中。
2、另一种情况是不稳定过渡(无效市场),即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投资者在情绪上的倾斜可能使信息的影响长期延续。
3、第三种情况是混沌市场,这时基本经济环境是不确定的或没有偏倚,投资者情绪对于群体思维有很强的传导力,群众行为可能出现大的波动。传言或被曲解的信息会引起恐慌。
4、第四种情况是出现协同市场,即强有力的正面(或负面)的基本状况与强烈的投资者情绪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这时的趋势是出现更加强有力的正面(或负面),从而市场风险很低(或很高)。
CMH的实质是把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内部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的系统,而这种内部相关性也可能被外部的力量所影响,内部相关性的水平和外部影响强度的耦合决定着系统的状态。在这里,风险与收益的线性交换转变为基本环境和市场情绪的结合。例如,当股票市场出现“协同牛市”时,股价下跌的风险很低,市场总体的易变性下降,市场的风险低而收益率却很高。瓦加(Vaga)利用伊辛模型(lstag Model),通过对基本偏倚和群众的行为水平以及自由度(市场参与者人数),这三个参数的估值,验证了这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投资实践。
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探测结果显示,宇宙年龄约为137亿年,宇宙由23%的暗物质,73%的暗能量,4%的普通物质组成。宇宙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迟也是最难了解的,至今仅知道它们存在着,但还不清楚它们的性质。人类对自身、社会、大自然、金融市场的认识,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大部分影响力,迄今尚未为人所知,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
行为金融理论:
一、行为金融理论产生的背景
市场具备充分效率的观点受到质疑,许多研究者针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显示,市场永远都不会呈现绝对充分的效率,也就是总有某种程度的缺乏效率。
某些缺乏效率的现象,为何能够持续存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针对人类的行为特征。个人具有群居本能,易受大众影响,造成市场泡沫,导致市场狂热或恐慌。行为金融学把心理学与社会学,应用到金融市场和金融决策。当交易者基于情绪交易时,行为金融学得出与随机漫步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设截然不同的结论。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决策和行为是技术分析起作用的原因。
二、决策理论
“决策”是指从若干可能的方案中,按某种标准(准则)作出选择和决定。决策要素包括具体目标、备选方案、不可控因素、可能结果,决策的流程包括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四个阶段。若要达成完全理性的决策,必须要目标清晰、信息充分、提出所有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精确评估、各方案可能结果必须能互相比较出优劣以便找出最佳方案。
有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完全(客观)理性决策论: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往往不能抓住各种复杂因素,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
现实渐进决策论:该论的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他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
非理性决策论:该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欲望。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欲望,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交易决策受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奈特对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了明确的区分,“风险”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不可度量的风险。具体讲,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以及因此将它作为一种可保险的成本进行处理的可能性。估计的可靠性来自所遵循的理论规律或稳定的经验规律,只要概率能够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以数字表示,不确定性就可以被排除。与可计算或可预见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
交易决策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结果的不确定性,相关方面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交易者信息缺乏和不对称。
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太多,难以穷举和评估,而且,得知了一条消息,且不说这条消息未必能马上判别出是利多还是利空,即便明显是利多的,也可以被解读成利多出尽是利空;明显是利空的,也可以被解读成利空出尽是利多,因此,理性决策的前提并不存在。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并提出了一些模型,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
期望效用理论描绘了理性行为的特征,为某些简单、透明的决策问题提供了标准。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的决策会受自身能力及客观现实的制约。在经济行为中,人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需要更加丰富的行为模型。
在最近的几十年,期望效用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包括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等。这些理论描述了有限理性人的实际行为。
三、前景理论
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经常使用直观推断方法将一些复杂的决策问题简化为简单的判断。Kahneman和Tversky等人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实验、问卷调查识别出这些经验规则的原理,发现以这些经验规则为主要特征的直观推断会产生系统性的错误和偏差,传统期望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经济行为主体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据此,他们提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另一种价值选择理论,称为前景理论。二人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A.前景理论的理论基础
直观推断产生的偏误可以归纳为:
1.特征代表(representativeness)偏差:或称相似性偏差,人们通常根据一些意识或记忆中的相似、相关特征事件、数据和信息来判断评估。(1)过于重视近期数据而忽视事件的先验概率,并且对样本大小缺乏敏感性。(2)评估决策时许多必须考察的因素由于不影响评估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因为没有在考察分析之列。(3)人们对预测能力和有效性认识不足,经常依据主观感情色彩浓厚的信息作出判断,而忽视了该信息的可靠程度。(4)人们还存在有效性幻觉。
人们估计某事物的出现率很多时候视乎是否可以很容易地记起相关的例子,例如交易者仅凭图形化的技术指标、K线图进行交易,倾向于“它看上去什么样”而不是“它的可能性概率是多少”。
2.可利用性(availability)偏差:人们受记忆能力或知识的局限,在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得到的信息,但这只是应该被利用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其它的必须考虑的信息对正确评估和决策有重要影响,但人的直觉推断却忽视了这些因素因而出现偏差。
人们在决策和作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事件和熟悉事务的影响,过分重视股票近期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对经常看的股票进行投资,对不熟悉的股票、资产敬而远之,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模式。人们也常因为主观的喜恶而相信某些立场,甚至因此而不合理地忽略与自己立场不符的证据。这种偏差常常导致两种错误决策: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3.锚定(anchoring)效应与调整:人们在作评估时通常会选定一个参考点或者初始值,对目标或盈亏的判断与设定被锚定在一个固定的参照点上,或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整,不同参考点得出的结论不一样。
如果以买入价为参考点,人们在盈利时往往拿不住,过早出场;如果以较高的盈利目标价位为参考点,人们却又常常没有及时止盈,最后反变为亏损。
人们以印象价格为参考点,例如2005年之前的二十多年,铜发生过几次大型的牛熊循环,每吨价格在1100-3300美元之间波动,2005年之后,有许多人错误的认为价格还会在这个特定区间波动,在高位做空遭到惨败。中航油巨亏和国储铜巨亏就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高点做空而又没有风险控制。锚点效应形成的箱型理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是,当市场产生结构性改变时,则价格突破箱顶和箱底的情形就会发生。
4.认知分歧和群体影响:人们在面对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时,持有非主流观点的人与群体之间或多或少有不协调和不适的感觉,人们通常会想办法、找证据支持主流观点,或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而倾向于放弃非主流观点,由此产生了认识偏差及群体往往有考虑趋同的表现。
社会性的压力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一致,导致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价格泡沫和非理性繁荣。
实验和调查研究发现人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其风险态度和行为经常会偏离最优行为模式的假设,并得出结论认为人在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直觉偏差,还存在框架依赖偏差,人们对同一问题,经常会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框架下,做出不同的相互矛盾的选择,显示出不同的偏好。归纳成下列三个效应:
1.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人们会低估一些只是具有可能性的结果,而会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
人们在盈利时倾向于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2.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人们在面对亏损时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盈利时完全不同。面对亏损时有风险喜好的倾向;面对盈利时有风险规避的倾向。
人们在亏损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
3.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隔离效应。若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解后重新描述,则不同的分解方式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偏好。分离效应推翻了期望效用理论中效用仅仅与事件的最后状态(概率分布和事件结果)有关的结论。
分开两笔1000元的盈利,比一次性盈利2000元感到更愉快。两次亏损,每次亏损1000元的痛苦要大于一次亏损2000元的痛苦。大额盈利与小额亏损在一起,可以冲谈亏损带来的不快。
人们设置心理账户把不同用途或来源的资金割裂开来,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或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B.前景理论的基本内容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第一阶段,评估与决策为第二阶段。为了评估决策需要,人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整合、简化,但是不同的整合、简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事件及其组合,并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和框架依赖效应,即人对同一问题的最后决策的不一致。
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描述前景对人的主观效用。
1.价值函数:反映前景结果与人的主观满足大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以参考点为拐点的S形函数。
价值函数存在一个拐点,即存在所谓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它指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的参考物相比较,当对比的参考物不同时,即使相同的事物也会得到不同的比较结果,因此,参考点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上的,在损失部分是下凸函数,在收益部分是上凸函数。
价值函数的特征:边际价值递减,参考点上斜率的非连续性,斜率在损失状态时比处于收益状态时要陡。
投资者心理上对损益的判断,取决于参考点和实际价格的偏差。投资者常用的参考点:买入价、心理目标价位。投资者持有股票时,若实际市场价格高于参考点,则投资者获得相对收益;否则,投资者遭受相对损失。
人们心理所设定的参考点通常是动态变化的。参考点会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而提高,随着股票价格的下跌而降低。市场形势好转,投资者预期股票价格会继续上涨,就一直不获利了解,以至于最后,参考点就是每天的市场价格。股市持续下跌时,投资者的参考点随市价逐渐下调,当跌到离初始购买价不多时,才会再次以购买价作为参考点,马上卖出股票。由于参考点的动态变化,因此,投资者在收益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偏好,在损失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
2.权重函数:描述未来前景中单个事件的概率的变化对主观效用(心理预期概率)的影响。
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低估中高概率事件,而在中间阶段人们对概率的变化相对不敏感。
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300,以100%的概率赢2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高估低概率事件是高奖额博彩的原因和吸引力所在。这也可以解释观察到的虚值期权和实值期权的高估问题,即所谓的“隐含波动率微笑”现象,这与人们高估低概率事件有关,人们将“很不可能”的情况,如期权的深度实值和深度虚值状态赋予过高的权重有关。
C.前景理论的结论主要有四点:
(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加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
(2)当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获利前景时更加倾向于实现风险规避,而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加倾向于风险趋向。
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此时交易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有统计研究证实,在国内外股市,都有一种“处置效应”现象,指的就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意愿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
大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不愿意面对亏损,而愿意承受更大的风险,试图以此挽回损失。统计数据证实,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长期持有得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3)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即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要大于后者。
大多数人对亏损和盈利的敏感程度有极大的差异,面对亏损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盈利时的快乐感。赔10万元带来的痛苦会远大于赚10万元带来的快乐。
(4)前期的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还可以降低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简言之,多数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多数人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其核心是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并非总是理性的,原因如下:(1)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框架下人们显示出不同的偏好;(2)人们通常并不知道其它的替代性的问题框架以及它对人的偏好与选择的潜在影响;(3)大部分人受记忆和可利用信息的限制,往往以偏概全;(4)直观推断、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非线性是偏好与决策产生不一致的技术性原因。
四、其它心理偏差与非理性行为
(一)避免后悔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卖出获利股票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
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的产生,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
(二)过度反应理论
过度反应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除了从众心理在其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三)过度自信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过度自信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估计突出而能引人注意的信息,尤其会过度估计与其已经存在的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倾向于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对持仓不利的信息采取漠视、拒绝、淡化的态度。当某些观点得到活灵活现的信息、重要的案例和明显的场景支持的时候(感性),人们会更自信,并对这些信息反应过度。而当某些观点得到相关性强的、简洁的、统计性的和基本概率信息支持的时候(理性),人们通常会低估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反应不足。
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特点,即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产生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投资者的归因偏好也加重了这种认知偏差,即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败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因素,从而产生了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过度自信导致低估实际风险,进行过度频繁交易、过量交易,也导致高估了自己的执行力、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LTCM事件,把风险范围设得太窄,资金利用杠杆太高,而他们前几年也确实获得成功,经验获得正反馈,就会进一步强化,更为自信,资金杠杆不断升高,于是潜伏的危险也就逐步提高。
(四)心理账户
人们会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如果股票不小心抛掉了,原来的账面亏损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又不愿意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
自有资金和借来的钱,投资心态和交易决策会不同;模拟交易和真实交易的压力不同;自有资金和代客操作的心态会不同;资金量规模大小,也会影响交易操作时的心态。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 “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地态度花费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东西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通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型。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奖彩票并没有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
(五)禀赋效应
“敝帚自珍”。相对于获得,人们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人们可能更多地是受到放弃自己的东西而产生的痛苦的影响,禀赋效应是损失规避的一种表现形式。
过分偏爱自己所占有的私人信息往往使投资者对自己掌握的信息、方法、技巧反应过度,而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
五、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交易者受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不完全、时间不足、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作出反应,市场也就不可能完全有效。所有人包括专家都会受制于心理偏差的影响,因此机构投资者也可能变得非理性。如基金经理也可能“抱团取暖”,进行追涨杀跌的跟风操作等。了解心理层面对交易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交易过程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大多数投资者宁愿相信有一个通向市场终极的魔术般的法则-圣杯,他们还相信肯定有一小部分人知道这个法则,就是那些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并从市场上收获了大笔财富的高手。因此一直努力,想揭开这个“芝麻开门”的秘密,从而变得同样富有。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答案就在于投资者自身!
行为金融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特点获利。市场参与者是非理性的,情绪导致了价格的稳定帕累托分布,稳定帕累托分布的特点倾向于有趋势和循环。由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交易者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而长期获利。
在开发交易策略或销售策略时也要考虑到人们的心理特点和偏好。
思考,请分析下列交易心态:
亏损交易者的交易流程:因贪婪而入市,因希望而等待,因亏损而持有,因小利而放弃;周而复始,钱越来越少,行为却难以改变。
“看对不敢做,做对不敢看。看错一直做,做错一直看。”
“买了不涨,一卖就涨”
程序化交易存在基础
一、程序化交易的必要性
程序化交易有以下特性:
系统化:程序化交易的交易决策完全取决于系统化、制度化的逻辑判断规则,对交易决策的各个相关环节作出相应明确的规定。进场、出场、交易量和持仓量的管理控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交易规则体系。
可量化:交易策略的风险与收益的量化,将不确定性转换为可度量的风险,提供了实际交易时资金管理、资产配置的基础。这些量化统计的结果更能增加交易者对交易策略的信心,克服情绪的影响,并可作为盈利的保证。
可验证:可以用历史行情测试、验证交易策略的概率统计优势和有效性,当策略成功地通过了测试,验证出有正期望值,可以合理地期望该交易策略在实际交易中能获得与历史测试中同等程度的盈利。有了这些测试结果,交易者就有合理基础去相信交易策略能有效用来交易,减轻压力,减少无效交易,并忠实地执行该策略。
一致性:交易策略所产生的每个交易,无论是在历史测试、模拟交易、实际交易中,都应用了相同的交易规则,进场点、出场点、交易量、持仓量等。一致性确保不会错过该有的交易机会,减少破产风险。
客观性:程序化交易独立于交易者的心智、情绪和生理状况。一旦策略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交易策略就拥有自己的生命和独立性。交易者贪婪、恐惧、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会对交易有巨大的负面冲击,这些心理还被其它状况所影响,比如身体的状况,健康或是生病,有充分休息或是精疲力竭,快乐或是悲伤,紧张或是平静等等。
延伸性:程序化交易扩展了能力边界,轻松实现多元化投资。不需要掌握专业的金融知识,不需要对参与的每个市场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可以突破交易者的生理限制,资金能有效地利用,延伸到多市场、多时间周期、多策略,并纳入资产管理和投资组合。通过计算机自动交易保证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是大规模交易最有效率的方法。
功用性:可以作为学习工具,帮助理解、研究、发展策略,缩短学习周期;可以作为证券、期货公司的差异化竞争的营销工具;可以作为提供交易策略和信号的增值服务工具。
以上特性其实也就是程序化交易的好处。
总之,程序化交易可以克服心理偏差、突破生理极限。
?制定策略计划,规避心理陷阱
?实盘执行交易,避免手忙脚乱
?克服长线策略验证过程的极限
?突破短线策略交易执行的瓶颈
打赏
最新创建圈子
- 新闻EA运行效果图圈 2020-01-01
圈主:admin 帖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