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难提速
近日有消息称,在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中,北京、上海与广州已启动交易试点,深圳也即将在6月18日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此外,湖北107家企业被纳入试点,天津也进入操作实施阶段,而重庆则宣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年底有望正式运行。
与碳交易不断升温的趋势相比,我国的企业显得格格不入。《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虽然碳交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与经营状况,但多数企业并不真正了解“碳交易”的利与弊,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尚未进行专业人才储备与经营战略调整。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真正开展碳排放交易的时间表要在2016年以后,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配额标准设定等问题。
企业漠不关心
碳交易,顾名思义,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做商品一样进行交易。交易之前,政府首先需要确定当地的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各个企业。
虽然碳交易直接关系到生产排放二氧化碳企业的切身利益,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了解“碳交易”跟他们有何直接关系,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作为碳咨询机构的负责人,经常接触企业的碳咨询项目。“我所接触的多数企业大多没有引进专业人才进行储备,更没有在配额分配等制度上发出他们的声音,只是很被动地参与。”他如此表示。
根据国外经验,电力(行情 专区)、煤炭与化工(行情 专区)等行业均可能被纳入试点。而记者致电总部在北京的一家煤矿能源企业负责人时,该负责人称:“我们在这方面还不太了解,公司还没有对此做相关人员储备与其他安排。”
在钱国强看来,企业参与意识淡薄对他们很不利,因为碳交易会对企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尤其跟企业的经营成本密切相关,相当于在劳动力与原材料(行情 专区)等成本之外,额外增添一项成本开支。
由于碳交易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关系,能分配到多少排放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然而,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负担,但同时也是商机。“准入门槛低,市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时候,做得越早的企业越能挖掘到商机,抢占制高点。”钱国强说。
深圳低碳经济研究会会长、深圳嘉德瑞碳资产公司董事长肖明也持有相同的看法。“碳交易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社会的不同分工会导致产业链重新组合,相关的服务业也会发展起来。”肖明预测。
而来自国外的经验显示,“部分排放少且技术先进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多余配额获利。”亚洲开发银行(行情 专区)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向记者介绍。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承诺到2020年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碳排放较2005年削减40~45%,允许排放量增长但增速放慢。
2012年由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简称“《规划》”)已经正式发布。《规划》确定了几大重点方向,包括重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推动我国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与综合(行情 专区)示范。
根据《规划》,“十二五”碳排放交易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面临众多障碍
在欧洲,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化的交易。以伦敦金融城为例,除了股票、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
不过全球经济下滑,近年来国际碳需求大量减少,有人戏称国际碳价格跌至“白菜价”。欧洲碳交易机制的碳价格于2008年达到40美元/吨二氧化碳的高点,但目前仅为该水平的约十分之一,市场预计2020年之前不会显著回升。
虽然国际碳价格使中国一些企业收入受损,但肖明认为,国际碳价的低迷为中国减排项目转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是国际碳需求的最大市场,企业可以变外销转内销寻找商机。
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我国碳交易试点时间为2013年至2015年,其中2013年为起步试点交易阶段,2015年进行总结评价和完善。
肖明对记者表示,“现在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时机尚不成熟,估计需要等到2016年以后。”在他看来,按照“6+1”的地区试点原则,试点成熟后,再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刚刚起步做,大规模交易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因企业成本问题有一定难度。” 林伯强对记者说。
据了解,至今所有试点均未最终确定市场规则,如具体排放配额的设定和分配等问题。
记者采访中获悉,中国碳市场制度、框架以及交易场所大体上已建成,碳定价要取决于排放力度,将吸取欧盟经验和教训。
但国泰君安环保行业分析师王威认为,在技术上,碳排放交易能否开展的关键是准确核算每家企业量。“这不仅牵涉到当前的生产企业,还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碳排放核算是某一商品基于生命周期的计算,但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由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晚,参与不了国际碳交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中国在全球碳排放市场话语权也显得不足。
业内专家坦言,要建立一个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并形成全国规模并非易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排放配额分配办法以及价格机制形成等环节存在诸多挑战。
不过林伯强认为,“目前前期最重要的是将制度设计好,先小规模地进行交易,未来出现问题再逐步完善,争取更大规模的交易,最后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
在他看来,在推行该市场的过程中牵涉利益博弈,困难较大,需逐步建立完善。
新财网期货
与碳交易不断升温的趋势相比,我国的企业显得格格不入。《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虽然碳交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与经营状况,但多数企业并不真正了解“碳交易”的利与弊,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尚未进行专业人才储备与经营战略调整。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真正开展碳排放交易的时间表要在2016年以后,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配额标准设定等问题。
企业漠不关心
碳交易,顾名思义,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做商品一样进行交易。交易之前,政府首先需要确定当地的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各个企业。
虽然碳交易直接关系到生产排放二氧化碳企业的切身利益,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了解“碳交易”跟他们有何直接关系,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作为碳咨询机构的负责人,经常接触企业的碳咨询项目。“我所接触的多数企业大多没有引进专业人才进行储备,更没有在配额分配等制度上发出他们的声音,只是很被动地参与。”他如此表示。
根据国外经验,电力(行情 专区)、煤炭与化工(行情 专区)等行业均可能被纳入试点。而记者致电总部在北京的一家煤矿能源企业负责人时,该负责人称:“我们在这方面还不太了解,公司还没有对此做相关人员储备与其他安排。”
在钱国强看来,企业参与意识淡薄对他们很不利,因为碳交易会对企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尤其跟企业的经营成本密切相关,相当于在劳动力与原材料(行情 专区)等成本之外,额外增添一项成本开支。
由于碳交易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关系,能分配到多少排放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然而,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负担,但同时也是商机。“准入门槛低,市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时候,做得越早的企业越能挖掘到商机,抢占制高点。”钱国强说。
深圳低碳经济研究会会长、深圳嘉德瑞碳资产公司董事长肖明也持有相同的看法。“碳交易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社会的不同分工会导致产业链重新组合,相关的服务业也会发展起来。”肖明预测。
而来自国外的经验显示,“部分排放少且技术先进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多余配额获利。”亚洲开发银行(行情 专区)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向记者介绍。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承诺到2020年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碳排放较2005年削减40~45%,允许排放量增长但增速放慢。
2012年由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简称“《规划》”)已经正式发布。《规划》确定了几大重点方向,包括重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推动我国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与综合(行情 专区)示范。
根据《规划》,“十二五”碳排放交易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面临众多障碍
在欧洲,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化的交易。以伦敦金融城为例,除了股票、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
不过全球经济下滑,近年来国际碳需求大量减少,有人戏称国际碳价格跌至“白菜价”。欧洲碳交易机制的碳价格于2008年达到40美元/吨二氧化碳的高点,但目前仅为该水平的约十分之一,市场预计2020年之前不会显著回升。
虽然国际碳价格使中国一些企业收入受损,但肖明认为,国际碳价的低迷为中国减排项目转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是国际碳需求的最大市场,企业可以变外销转内销寻找商机。
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我国碳交易试点时间为2013年至2015年,其中2013年为起步试点交易阶段,2015年进行总结评价和完善。
肖明对记者表示,“现在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时机尚不成熟,估计需要等到2016年以后。”在他看来,按照“6+1”的地区试点原则,试点成熟后,再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刚刚起步做,大规模交易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因企业成本问题有一定难度。” 林伯强对记者说。
据了解,至今所有试点均未最终确定市场规则,如具体排放配额的设定和分配等问题。
记者采访中获悉,中国碳市场制度、框架以及交易场所大体上已建成,碳定价要取决于排放力度,将吸取欧盟经验和教训。
但国泰君安环保行业分析师王威认为,在技术上,碳排放交易能否开展的关键是准确核算每家企业量。“这不仅牵涉到当前的生产企业,还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碳排放核算是某一商品基于生命周期的计算,但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由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晚,参与不了国际碳交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中国在全球碳排放市场话语权也显得不足。
业内专家坦言,要建立一个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并形成全国规模并非易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排放配额分配办法以及价格机制形成等环节存在诸多挑战。
不过林伯强认为,“目前前期最重要的是将制度设计好,先小规模地进行交易,未来出现问题再逐步完善,争取更大规模的交易,最后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
在他看来,在推行该市场的过程中牵涉利益博弈,困难较大,需逐步建立完善。
新财网期货
打赏
最新创建圈子
- 新闻EA运行效果图圈 2020-01-02
圈主:admin 帖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