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中国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国内衍生品市场的逐渐兴起,衍生品市场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风险管理需求成为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趋强的局面,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需求更加个性化,这给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发挥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2月1日,中国期货业协会纪委书记陈东升在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中信期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共同承办的分论坛“风险管理与衍生品市场发展论坛”上表示。
据他介绍,近年来,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机构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的建设,以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为例,截至今年10月共有54家风险管理公司开展场外衍生品交易,全年累计参与交易客户数2600余户,其中产业客户占比为45.9%,商品类场外期权累计名义本金6800亿元,同比增长近2.4倍,月均未了结名义本金400余亿元,同增长近2倍。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各类机构在衍生品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然而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空间。”陈东升说,一是市场体量和规模均远小于现货市场,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迅速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二是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不够丰富,我国经济转型中大量金融资产保值需求难以实现;三是市场结构和规则体系有待完善,需要不断适应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形势;四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衍生品市场综合服务能力需要提升。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商品场外衍生品逐渐兴起,场外期权的规模逐渐增大,其中,各交易所坚持创新,为贴近市场需求不断地推出创新产品。为了适应市场对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近日大商所向市场公布了商品互换的试行办法。
大商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从运作上来看,日前发布的商品互换试行方案有四个特点。“一是可以个性化定制合约条款。客户可以在交易所提供的合约文本框架下自定义合约条款,在到期时间、结算基准、结算方式、结算周期等方面都可以自定义,经过交易双方确认后,该笔合约可以生成并录入系统。二是以交易商为核心,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由于两个实体企业之间进行衍生品交易在场外主协议签署等方面存在障碍,因此通过交易商可以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三是不增加额外的成本,不改变原有的保证金交付方式,企业不用增加额外的清算成本。四是交易所提供的资金托管、盯市、交收、报表等服务,可以满足企业差异化的内部管理需求。”
“交易所开展场外业务,最终的落脚点是更好地为实体企业服务。近期发布的商品互换试行办法,是交易所为场外衍生品市场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的开始。未来,交易所将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逐步推出大宗交易、基差合约交易、集中清算等服务。”上述负责人表示。
作为拥有创新基因的交易所,多年来香港交易所致力于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服务市场。“目前,我们在用指数期货做场外合约,这是我们未来的重点。”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市场发展科证券产品发展部高级副总裁黄柏中介绍说,目前波幅率越来越高,会对很多场外的期权产品带来很多风险。因此,明年要推动恒生指数波幅率指数期货,这是一种类似美国的波幅率指数的期货,希望能满足很多管理波幅率风险的工具需求。
事实上,商品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商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指数研发上,大商所自主研发了36只商品期货指数,涵盖不同主题,包括农产品(000061,股吧)、黑色系、化工等都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大商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大商所致力于与券商、期货、银行、基金等金融经营机构共同合作开发指数相关产品,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另外,交易所也在积极准备商品指数期货和指数期权,完善整个产品体系。”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