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曾经在东北地区执行八年的临时收储政策虽然保障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了粮食安全,但也使国家承受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市场效力大幅降低。
而商品期货期权的推出,不仅能够为种植者提供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工具,也将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提供新的选择。
玉米期权助种植者
勇敢“破题”
2016年,东北三省一区取消了执行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有效激活了现货产业链,但也使玉米种植者直接面临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统计数据显示,临储政策取消后的首年,长春地区玉米收购价格便从2016年初的1800元/吨持续下跌至2017年春节前的1160元/吨,跌幅超过35%。
中国玉米网首席分析师冯利臣表示,2016年之前国内玉米市场呈现明显的“政策市”特征,定价逻辑以临储玉米收购价格为核心,农民无需考虑秋收后玉米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国内玉米市场正逐步走出政策过渡期。“曾经2.78亿吨的天量临储玉米库存当前仅剩不足8000万吨。期间,国家通过发放生产者补贴的方式弥补农民因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但不难发现,补贴力度正逐年下降,比如黑龙江省玉米种植户的生产者补贴金额由2016年、2017年的152元/亩、133元/亩减少至2018年的25元/亩,2019年玉米种植的生产者补贴可能不再有。单纯依靠国家保护价和补贴过日子的种植时代已经过去了,新型玉米种植者必须顺应市场化发展需求,勇敢破题,积极主动学习并利用风险管理工具来保障自身种植收益。”他说。
在冯利臣看来,受教育程度低、风险防控意识较弱的普通农户不适合直接参与期货交易,但期权工具有着非线性收益的特征,期权买方支付权利金,在防范市场风险的基础上,获得价格向其有利方向变动的收益,最大的亏损是前期支付的权利金,更易被种植者接受和使用,为其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他介绍说,如果合作社预期2019年上半年玉米市场整体供过于求,可以直接购买玉米看跌期权,若后期玉米价格上涨,看跌期权不行权,仅损失少量权利金,却能获得现货销售价格提升的收益;若玉米价格下跌,玉米看跌期权给了合作社以较高价格出售玉米的权利,从而实现种植收益的提前锁定。“这就像保险,支付一定的保费,获得销售收益的保障。”他说。
“此外,合作社也可以在购买看跌期权的同时,卖出深度虚值的玉米看涨期权,以降低权利金的整体支出,相当于支付的‘保费’更便宜些。”他进一步介绍说,深度虚值期权行权价格较高,被行权的概率较低,即使后来玉米价格意外的大幅上涨导致合作社被迫行权,也只相当于合作社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了现货,对合作社来说也可以接受。
借鉴国际经验
探索支农惠农新路径
玉米上、中、下游产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令市场机制发挥了灵活有效的作用,“市场决策”优于“拍脑袋”已深入人心。随着玉米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进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成为新时期农业产业改革的焦点。
农业风险管理是一项覆盖面广、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目前临时收储政策取消,新时期的补贴模式尚未确定。而因为政府对农民的最低保护价支持本质上可以被看作一种保险,期权和农业补贴便有着天然的联系,市场人士表示,利用期权权利金进行补贴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据了解,国际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国家政府都曾通过补贴期权权利金和交易费用等方式开展过支持本国农业发展的试点。其中,墨西哥期权补贴农业的项目一直沿用至今。
冯利臣说,在玉米临储时期,包含收购、做囤、保管、资金利息等费用的农业补贴支出每年约252元/吨,投入巨大。而以2015/2016年度的收储价2000元/吨作为行权价格,如果通过玉米期权对种植农民进行补贴,理论上国家每吨只需要补贴119元。“以农产品期权方式补贴农业,在减轻单纯补贴带来的财政负担的同时,可以提高农民的价格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农民收入,提升农业补贴效率。”他说。
更重要的是,对期权权利金补贴的做法不影响玉米价格形成机制。他指出,“作为一种高度市场化的补贴方式,玉米期权的上市将为我国探索更优的农业支持路径提供更多的选择。”
浙江物产化工粮化部总经理助理庞冲也表示,“通过场内期权对冲农产品价格风险已是国外市场的成功做法。政府以权利金、类似保险费的方式补贴农民,既不影响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又能减轻财政补贴负担,这对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庞冲指出,我国已成为农产品大国,但是距离农产品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除了生产设备和技术“硬件”上的差距之外,我国在农产品生产管理的“软件”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利用农产品场内期权开展农业补贴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路径,帮助农民锁定最低销售收入,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