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际市场金融类期权发展的次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欧美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似乎遵循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以现代金融衍生品发源地——美国来说, 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标准化期权交易时代的开始。之后美国市场相继依次推出股票期权、股指期权、利率期权、ETF期权和其他期货期权。而在欧洲,由于经济发展接近、文化高度相似等原因,部分欧洲发达市场紧紧跟随美国市场步伐,陆续推出本市场的相关期权产品,绝大部分先行市场也遵循先推出股票期权、再上市股指期权、再推出ETF期权的发展路径。
以需求为导向是成熟市场期权产品发展的主要逻辑。在美国,政府设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运作方式与监管架构的基本原则是加强风险管理和提供高度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为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竞争驱动创新使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为衍生品发挥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的宏观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市场基础。以期权产品的发展为例,由于美国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在格局上存在着特殊的竞争关系,当某个交易所率先推出期权产品后,若产品推出成功则会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从而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若产品推出失败,则对该产品进行退市处理并研发推出其他产品。交易所之间会紧密关注竞争对手的新产品推出情况,一旦有成功的可能则马上跟随推出类似的产品,因此常常出现短时间内多个交易所上市类似产品的局面,甚至还出现过同一天在不同交易所上市类似产品的情况。
与美国等先行发达市场不同的是,新兴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偏向于制度变迁引导产品推出。在新兴市场,期权是一种相对年轻的金融衍生品,政府在建设市场时,优先发展交易定价与策略相对简单、监管相对容易以及难以操纵的股指期权产品。从推出路径来看,新兴市场基本形成了先推出股指期货、后推出股指期权、再推出股票期权的期权发展路径。
例如,韩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演进模式。1987年11月,在全球股市经历了“黑色星期一”的暴跌之后,韩国政府为了提供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开始建立本国期货、期权市场。1995年韩国政府颁布《期货交易法》, 1996年推出KOSPI 200股指期货, 1997年又推出股指期权。1999年,韩国成立期货交易所,同时推出了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到了2002年,韩国证券交易所才推出股票期权。
从市场规模来看,似乎在成熟市场推出时间较早的金融期权品种,拥有更大的成交份额。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 简称WFE)的统计,全球期权市场的总成交中,个股期权占33.13%,股指期权32.01%,ETF期权15.32%,利率期权7.44%,外汇期权7.73%,商品与其他期权4.36%。可见,标的资产为个股、股指及ETF的金融期权是全球期权市场的主力品种,其中又以个股和股指期权的成交占比最高。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