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玉米期权上市,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玉米产业链上下游现实需求,还将促进全产业链业务模式转变,进而推动整个玉米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
“目前玉米现货贸易仍主要采用一口价的传统模式,基差点价模式应用还不够广泛。玉米期权很可能改变整个产业的定价体系,形成‘期权+基差’的全新业务模式。”朱勇生说。
汤逸兴介绍称,近年来,“保险+期货”和场外期权交易量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比如市场定价不透明、市场容量小等。玉米期权上市将对这些项目的市场定价起到指导性作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提升全市场定价的透明度。
“玉米期权的推出将对玉米产业基差贸易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华信物产衍生品业务负责人马永波也表示,在基差贸易中,企业采用玉米期货套期保值,在规避价格不利变动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价格有利方向变动的获利机会。如果玉米场内期权落地,就可以将场内期权作为对冲工具,嵌入传统的基差贸易中,既可以获得点价带来的收益,又能规避价格不利方向波动的风险。
王献东认为,基差+期权的含权贸易,将会是以后的贸易主流模式。“随着玉米期权上市,玉米贸易商将以价格管理为主,转移、分化价格风险将是贸易商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预见,产业链中专业分工会越来越细,贸易商将分成三种,价格管理型、物流型和融资型。”
事实上,在期货市场不断探索农业风险管理新路径的同时,整个产业链正在悄然加速转型升级。
“随着‘期权+基差’这一业务模式的推广,农户愿意把粮食存在贸易企业,银行愿意在贸易企业的担保下给农户发放贷款,同时生产资料厂家愿意以贸易商企业为中介把生产资料以批发价卖给农户,如此一来,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就打通了,土地资金统筹规划、科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将成为可能,这不仅有助于生产资料优化配置,也有助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王献东说。
产业链风控策略更丰富
市场各方普遍认为,玉米期权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农产品衍生品工具,为相关产业上下游主体提供更为多样、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交易策略,提高期市服务“三农”能力。
玉米的期现货市场均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具有开展期权交易的显著优势。据大商所介绍,目前,玉米产业链全部大型贸易企业、50%的全国30强饲料企业集团以及75%的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利用玉米期货规避现货价格风险。
“从期权基本特征上看,买入期权非常适合国内玉米产业中参与衍生品市场经验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饲料、加工和贸易企业,助力产业链相关主体稳健经营。”冯利臣说。
中粮生化风险控制部副总经理朱勇生则指出,玉米期权不仅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低、资金水平有限的中小企业,其特性也将更易于被大型企业理解和应用。
“当前中国很多大型企业负责人是技术专家、实业家,对期货并不熟悉,但他们非常了解保险原理,对买入保险的模式也都认可。期权的特性类似保险,权利金相当于保险费,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朱勇生表示。
与期货只能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交建仓不同,期权可以指定未来买入或卖出商品的价格,套保者可以通过在众多行权价中选择合适的价格,明确未来最高买价或最低卖价,从而能更精准地实现套保目标。企业也可以利用期权、期货、现货形成多样化的套保组合,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
王献东表示:“期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量化风险。第一,支付固定的成本,可以不承担风险,只享受收益。第二,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可以按标准收费。”
嘉吉玉米淀粉与淀粉糖事业部交易经理汤逸兴同时表示:“采用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策略灵活多样,玉米期权将增加企业玉米现货采购环节风险对冲的灵活性,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不同的期权组合设计也将配合玉米的长期采购战略,更精准地实现套期保值目标。”
“低保费”助力农民增收
玉米是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近年来产量、消费量均超两亿吨,伴随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玉米价格波动风险加大,农民及产业链上下游生产经营主体的避险需求也随之增加。
作为原有期货工具的重要补充,玉米期权的上市,为市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冲工具,也为金融支农惠农提供新的路径。
“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风险防控意识较弱的普通农户不适合直接参与期货交易,但期权工具有着非线性收益特征,更易被种植者接受和使用,为其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中国玉米网首席分析师冯利臣表示。
冯利臣指出,相对于期货来说,期权买方在锁定风险的同时,还能保留获得收益的可能,最大可能的损失为权利金,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却不受限制,且期权买方无需缴纳保证金,可避免使用期货套保失效时追加保证金的风险,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
“玉米期权上市后,我们将把基差+期权的含权贸易作为主要的贸易模式向农民和饲料企业推广,针对农民,我们在种植时就签订‘保底+分红’订单;针对饲料厂,我们将推出常年一口价、二次点价、最高限价的业务模式。”王献东表示。
据了解,北大荒粮食集团、申银万国期货和中国平安联合参加了大商所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其中包含两个方案:一是保底价项目,即北大荒粮食集团参照期货价格确定给农民的保底价格,承诺秋收时按照该价格来收购玉米。
第二个方案是增收——二次销售项目,即秋收时,农户将玉米送到北大荒指定库点,双方进行一次结算,一次结算后的两个月内,若期货价上涨农户进行点价,北大荒将多于第一次结算的部分给农户。
“企业通常以基差合同形式签立‘订单’,然后再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锁定风险,但农民往往不适合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引入期权,给农民一个保底价格和固定基差,农民收益将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冯利臣说。
作为场内期权,玉米期权上市还能有效降低场外期权风险对冲成本,从而减少农户或企业保费支出,提升期货市场支农扶贫能力和水平。
国泰君安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峰指出:“以一个3万吨、4个月的玉米‘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例,在玉米场内期权推出后,场外期权定价波动率能够下调2%-3%,期权费可下降约7-12元/吨,为农户节省保险费用约20万元-3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政府对农民的最低保护价支持本质上可以被看作一种保险,期权和农业补贴便有着天然的联系。市场人士表示,利用期权权利金进行补贴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对期权权利金补贴的做法不影响玉米价格形成机制。
冯利臣告诉记者,在玉米临储时期,包含收购、做囤、保管、资金利息等费用的农业补贴支出每年约252元/吨,投入巨大。而以2015/2016年度收储价2000元/吨作为行权价格,如果通过玉米期权对种植农民进行补贴,理论上国家每吨只需要补贴119元。
1月28日,玉米期权将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正式上市,这是整个产业链翘首以盼的日子。
“公司正在推广与农户签订保底价订单,这个订单以基差+期权贸易模式为主,农民的接受程度很高。”北大荒粮食集团大连分公司基差贸易经理王献东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玉米期权上市,相当于玉米价格保险的保费下调,农户得到的实惠更多,企业开展含权贸易也更方便。
业内人士认为,玉米期权的上市,为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提供更为多样、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交易策略,伴随“基差+期权”业务模式的形成推广,农民收益将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产业链相关主体经营更趋稳健,整个玉米产业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提速。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