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有行业都面临着市场价格的风险,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价格风险管理是企业不可回避的课题。而期货对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不言而喻。”在27日举办的“2018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参会嘉宾围绕塑料企业如何更好利用期货市场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据了解,近年来,以期货价格为参考的定价模式逐渐成为塑料行业主流,用期货工具管理市场风险也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随着市场对于期货工具理解的不断深入,塑料行业参与期货的方式从传统套期保值逐步发展到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新模式,期现结合更加灵活、紧密。”大商所产业拓展部总监蒋巍在主题演讲中表示。
据介绍,目前大商所塑料期货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已深刻融入国内塑化产业转型大局。一方面,2017年LLDPE、PVC和PP三大期货品种期现价格相关性分别为0.92、0.96和0.97,同比去年有所提升,期货价格继续担当塑料产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另一方面,三大塑料期货品种套期保值有效性越来越好,2017年套期保值率维持90%左右的较好水平,塑料产业“压舱石”作用彰显。
在保持市场功能持续发挥的基础上,大商所继续探索服务实体产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新思路体现在,从鼓励参与者直接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转变为提供更多工具、模式、渠道,引导间接利用期货市场做好风险管理;从会议、培训等传统方式,转变为开展产业服务类创新试点,为实体产业提供直接的场外业务实践机会。”蒋巍说。
在上述新思路的引领下,2014年,大商所与期货公司、券商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携手,开始探索开展场外期权服务产业试点,2015年首创“保险+期货”模式,2017年首次推出基差贸易试点。今年,针对塑料产业推出了更多的场外期权、基差贸易试点,进一步推动塑料产业期现结合。
场外期权试点方面,2017年,大商所在21家期货公司、5家券商和3家银行的共同参与下,完成42个试点项目、共计225笔交易,包括27个农产品(000061,股吧)项目和15个工业品项目,涉及13个期货品种,在服务主体上既有明日控股集团这样的贸易商,也有宜宾天原这样的化工生产商。
相关市场人士表示,场外期权业务是“类保险”化产品,具有策略丰富、简单易懂的优势,可以为企业客户个性化定制服务,规避企业专业人才队伍不足和资金压力方面的短板。
例如,某PVC贸易商为了稳定与下游用户的供求关系,采用“先用货再定价” 的销售模式,给予下游工厂价格保护,“涨价不涨,跌价跟跌”。在这种模式下,该贸易商将面临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2018年1月3日,该贸易商判断市场价格将下跌,但短期内跌幅有限,因此买入熊市价差期权规避价格风险,即买入执行价格6750元/吨、期限50天的V1805看跌期权,卖出执行价格6150元/吨、期限50天的V1805看跌期权。2月22日,V1805价格跌至6535元/吨,贸易商行权并获得172000元的赔付。
“实体企业一定要做那些简单的期权,不要做复杂的期权结构。场外期权是保费既定的产品,而不是风险比较大或者损失不确定的产品。”上述市场人士说,场外期权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无论是提供场外期权服务的交易商还是客户,对于期权交易策略、风险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基差贸易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项创新业务。在基差贸易中,双方通过签订带有升贴水的合同来锁定未来供货关系,在期货市场对冲和点价,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实现定价和交易之间的分离,促进双方实现共赢。
该人士介绍,基差贸易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企业只是利用期货价格来定价而不参与期货。在第二阶段,企业主动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价格加上升贴水的方式制定贸易价格,促进双方达成交易、管理风险。在第三阶段,企业通过基差获得更高的行业利润,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利润合理分配。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成熟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普遍以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参考,基差贸易是其中重要的定价模式。对于国内塑料市场,近年来贸易商等产业客户已逐步接受和采用基差贸易的定价方式。尽管如此,基差贸易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8年,大商所将继续深化基差贸易试点,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方案设计灵活性,为参与主体提供充足空间。通过基差贸易试点和市场培育活动,促进市场更好地认识期货、理解期货和运用期货。
(责任编辑: HN666)想了解更多关于《(期货日报)创新期货服务实体模式 “塑”造产业未来》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