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安徽、重庆等非玉米主产区,也有一群以种植玉米为生的农户,不同于东北三省等粮食主产区规模化生产,复杂的地貌、多变的气候,使这些玉米种植户身上一直背着“靠天吃饭”的“枷锁”。各类自然灾害等会影响产量,而丰收年景也有可能卖不上价格。实现作物“稳产高价”似乎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2017年,大商所联合25家期货公司和8家保险公司开展了3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东北三省和安徽、重庆等7地,188个合作社和80201个农户的67.83万吨玉米和11.4万吨大豆提供保障。除保障农作物价格外,还有从价格、产量两方面为农民扎牢防风险“篱笆”的收入险。愿望实现的这一天,似乎已不再遥远。
保障收益 提振信心
“我们这边劳动力太贵了,如果把这部分钱去掉,种地就没多少钱了,也就没意思了。现在还有污染问题,更不适合种其他作物,只能种玉米,这也是唯一的出路。”来自安徽东北部宿州市泗县的54岁种粮大户韩大朋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说道。
韩大朋拥有500多亩土地,其中20多亩属于自家,其他400多亩流转而来,按照一亩地每年400元的租金签了十年合同,今年是第六个年头。长江、淮河将安徽一分为三,北平原,中丘陵,南山区,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头一年我承包的300多亩地正好赶上大丰收,但还没来的及收,一场大风把玉米全部刮倒了,一年的地白种了。”他回忆道。2016年,在大商所的支持下,国元保险联合国元期货在当地推出了玉米“保险+期货”价格险试点项目。“当年我就买了,买了就有了保障,一旦价格掉下来,有人给你挡着,现在我家的地全都上了保险。”韩大朋表示。
同是来自泗县的汪夫利,是一位退伍军人,2008年10月自北京返乡后开始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刚转业回来时,我和爱人在地里搭了一间小屋。记得有一年夏天晚上,风特别大,我一看地,玉米倒成了一片,收成一下就没希望了,当晚就愁得睡不着,爱人气得吵着要离婚。那时候真的是没办法,承包的地签的是十五年的合同,还预付了五年租金。”汪夫利道出种地的心酸。
为了保障种粮收益,汪夫利拿出了当兵时学开飞机的劲头钻研农业生产,敢于尝试创新。2016年,他成为当地首批参与玉米“保险+期货”试点的种粮大户。汪夫利说:“"保险+期货"确确实实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风险问题。只要它存在,我就会一直参与下去。”
作为新型农民代表,来自阜阳的“农二代”葛翔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他家的合作社承包了8000多亩地,其中5000亩从事粮食生产。“2014年,推行多年的粮种补贴取消了,玉米价格从1.1元一直降到8毛左右,降幅达到35%。这可是种植户的纯利润部分,因为投资成本没有改变,但价格却降了。还发生了自然灾害,当时我们毫无招架之力。”葛翔表示,2014年、2015年可谓举步维艰。
“"保险+期货"试点对于我们这种一直准备干农业的大户来说,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种粮大户不论收成如何,地租、种子化肥、农机、人工成本是固定支出,所以更需要稳产稳收。玉米、大豆保险,一亩地我们只用掏20%的保费,合计就七八块,而且能够保障收益,我觉得很值得。”葛翔表示。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产品(000061,股吧)收入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同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响应中央要求,在安徽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扩大农产品收入保险试点。”为了落实中央和省委的一号文件精神,在大商所的支持下,国元期货和国元保险在安徽地区开展了玉米的收入险和价格险两个试点项目,为当地13.7万吨玉米提供保障。
非粮食主产区种植户安心种地
重庆多山地,并非粮食主产区,但由于养殖业发达,对玉米需求量较大,当地农民也种植玉米。因属于中、高山玉米,单产远不及东北地区水平,大多为200公斤/亩-500公斤/亩,且受天气、海拔高度等影响,产量较不稳定。
“对于我们来说,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大。”重庆万州区种粮大户崔建国对记者说。“以前的农业保险只保产量,不保价格。如果遇到天灾减产情况,损失率要超过25%才给赔付。”
2017年6月,崔建国的1500亩玉米参与了“保险+期货”,投入1.5万元保费,到了下半年玉米收割季节,由于天气原因玉米减产10%。加之玉米价格波动,造成玉米实际收入低于保险金额。根据保险合同,崔建国一共获得3万多元赔付,弥补了种植损失。“参与"保险+期货"后,我们就能够安心发展生产,只要把玉米种下去,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收益,晚上睡觉都更加踏实了。”崔建国表示。
2017年,中信建投期货首次尝试玉米“保险+期货”收入险试点,涉及种植面积3.6万亩,其中包括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和云阳县三地的4220户建卡立档贫困户。
“当地玉米种植户种植玉米利润微薄,主要是近几年市场行情不好,与东北玉米的联动效应比较明显,若遇上极端天气可能颗粒无收,种植户面临的价格、产量双重风险较大,对收入险有着强烈需求。”中信建投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负责人邓超表示。
据邓超介绍,此项目是针对试点涵盖的三个地点产量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目标亩产,其中产量较高的开州区涉及种植面积3万亩,目标亩产450公斤,产量相对较低的万州区和云阳县分别为涉及种植面积3500亩和2500亩,目标亩产250公斤。保险目标价格为1680元/吨,平均目标收入为700元/亩。保险期限为2017年6月到10月。理赔结算价格按玉米期货1801合约在当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各交易日收盘价平均值确定,理赔产量根据实际测产确定。截至10月31日,期权结算价为1669.76元/吨,经测产,实际亩产为401.7公斤,保险赔付106.73万元,参保农户均获得赔付,其中贫困户获赔18.27万元。
期货市场服务“三农”遍地开花
从采访中了解到,安徽、重庆地区农民之所以对“保险+期货”认可,前提条件是具有多年农业灾害险参与基础。
“安徽是种粮养殖业大省,国元保险目前在当地的种植业大概覆盖90%的规模,养殖业大概也占了三分之二。安徽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农业保险全覆盖的地区,而且还有很多经济作物特色农险。”国元保险发展研究部、再保险管理部总经理高锷表示。
与此同时,国元保险还率先尝试了传统的收入保险。但保险公司承保收入险,目前只能从概率上规避风险,无法转移系统性风险,潜在赔付风险较大,亟需再保险工具。期货市场正好能为保险公司解决风险转移的需求,“保险+期货”收入险试点应运而生,帮助农户同时规避减产和跌价带来的双重风险。
在“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运行过程中,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衍生出不少创新亮点。
2017年重庆地区玉米收入险试点项目首次尝试将部分产量风险换算成价格风险,实现覆盖双向风险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细化不同地块、土地情况及玉米品种产量预期,使收入险的保护成效不受到品种和种植密度的影响,实现玉米期货收入的实际产量精准的确定。
邓超表示,“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一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通过“保险+期货”的方式实现专业扶贫、精准扶贫;另一方面,切实探索农民增产稳收的途径,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功能,为实体经济服务。
据了解,2018年,大商所将支持期货公司开展“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涵盖“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多种形式,包括玉米、大豆、鸡蛋三个品种,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推动多类型金融机构跨界合作,为更多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农户提供收入保障和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创新工具和整体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和支农惠农的能力,让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星火继续燎原。
(责任编辑: HN666)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证券报)种粮大户:放心种地 不再“望天收”》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