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第三届中国大豆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业品事业部总监王玉飞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未来,大商所将推动黄大豆1号合约规则优化并积极推进国际化,提升服务国内大豆现货产业能力,打造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服务我国大豆产业稳健发展。
修炼内功 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发生着深刻变革,随着市场化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逐渐深入,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持续增加,多元化收购主体入市,价格波动幅度增大,产业风险管理需求大幅上升。据统计,2015年以来,大豆期货市场容量进一步增加,法人客户持仓占比显著提升。2016年至2017年,具有风险管理需求的产业客户增长200余家。
王玉飞介绍,为应对市场变化,大商所不断创新,进一步发挥大豆期货的市场功能,积极优化交割环节,增设交割仓库,已在东北产区设库13家,其中黑龙江设库11家,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3黑龙江设库以来,产区仓单注册量累计6.8万手,合68.3万吨,占总量的53%;产区交割量累计2.3万手,合22.6万吨,占总量的34%,更好地满足了产区的交割需求。
据了解,目前大商所共上市有覆盖粮食、油料油脂、畜牧及林木等4大领域的10个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品种和1个期权品种。
据统计,2018上半年,大商所农产品成交量2.4亿手,占全国农产品的51.66%,其中豆粕是全国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品种,交易量1.18亿手,同比增长34%;农产品日均持仓量393.52万手,占全国农产品的67.33%。农产品各品种法人持仓占比普遍提升,其中黄大豆1号法人持仓占比47.30%,同比增加13.62%。 截止2018年8月,大商所共设立农产品交割仓库174个,比去年年末增加11个,分布在16个省市。其中,大豆、玉米、玉米淀粉等三个品种已在黑龙江设置了16家交割仓库。
不断创新 拓展期货市场的服务领域及深度
王玉飞表示,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上,大商所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及业务模式,保障农民收入、服务实体经济、配合国家战略,持续提升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效果与水平,拓展服务的领域及深度。
在农民收入保障方面,大商所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立足于助力农业风险管理,探索出了“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引导农户、涉农企业、金融机构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做好农业风险管理。2018年,大商所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面向种植业、养殖业推出由多类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包括“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多种业务模式在内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持续探索稳定农民种粮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据市场机构统计,目前,90%以上的大型油脂压榨企业,85%以上的棕榈油进口企业,75%的玉米淀粉加工企业,50%的全国30强饲料企业集团和50%的全国30强鸡蛋企业均利用相关期货品种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参与套保比例不断提高,套保方式丰富多样。大豆压榨企业同时利用美国大豆期货和我国的豆油、豆粕期货进行压榨套保,锁定压榨利润。鸡蛋企业根据期货价格确定未来的存栏量和鸡苗采购量。玉米贸易和玉米淀粉企业利用玉米期货锁定利润,种粮大户在收获前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提高种植收益。
在配合国家战略方面,大商所农产品已经涵盖粮食、油脂、林木、禽畜等多个领域,相关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经过多年有效时间,“保险+期货”等模式已经具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与此同时,目前,大商所通过在贫困地区设立交割仓库、积极推动涉农品种上市、持续开展“保险+期货”试点等多种方式助力精准扶贫。截止目前,大商所已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和陕西等5省的5个贫困县设立交割仓库,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王玉飞表示,未来,大商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升服务国内大豆现货产业能力,服务我国大豆产业稳健发展。一是优化黄大豆1号合约,修改交割质量标准并调整交割地点及升贴水,进一步贴近现货需求;二是持续开展大豆期权的研发,丰富产业风险管理工具;三是积极推进国际化,打造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相信随着上市品种的不断丰富、现有合约的不断优化、衍生品工具的日益多样,大商所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将越来越广阔。”王玉飞说。
(责任编辑:吴晓琳 HF106)
想了解更多关于《发挥大豆期货市场功能 助力大豆产业转型升级》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