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在这方面的例子不少。
比如说套期保值,教科书也好,各种期货机构编写的宣传册也好,都有不少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案例,演示的效果十分理想。
而一旦到了实际操作中,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教科书和宣传册对期货市场、企业需求进行了过度简化的假设,结果导致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企业在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中遇到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问题:
一增值税问题
理论上,在期货上套期保值应该是数量相等、方向相反。比如100吨铜库存,要在期货市场做空100吨进行保值操作。但增值税的存在,使得套期保值操作复杂起来。
比如你在铜价40000元时买入100吨铜,并在期货市场做空套保。
之后,铜价上涨到50000元,你平仓期货空头并在现货市场销售货物。
此时,你的期货账户会发生100吨×(50000-40000)元=100万元的亏损。现货销售表面上产生100吨×(50000-40000)元=100万元的利润,
但这100万元的销售利润要缴纳16%的增值税(新税率,原17%),即实际利润只有84万元。两边相加,会发现实际产生了16万元的亏损。
或许有朋友说,你可以做空84吨来套保嘛!这样一来,现货销售扣税后利润为84万,而期货账户也亏损84万,盈亏相抵,套保效果很不错嘛。
但是,按照扣税后的数量进行套保,如果将来要发生交割,你84吨的期货空头持仓如何实现卖出交割100吨的货物呢?
即便你不去期货交割,还是通过现货市场销售,那么当铜价向相反方向波动时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铜价从40000元跌到30000元,此时你期货账户盈利只有84吨×(40000-30000)元=84万元,而现货亏损为100吨×(40000-30000)元=100万.
虽然这100万元的现货亏损中有16万元会以增值税抵扣项形式(类似于税务局欠了你16万元)留在公司账面上,但公司的现金流是硬生生少了16万元。
而且,这个抵扣项何时能抵扣回来也是未知数啊。
芝加哥、伦敦这些地方是没有增值税的,所以期货理论形成过程中没人考虑增值税因素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所以把这套理论和操作直接搬回国内就有些水土不服了!
二基差问题
基差就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差,缘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不一致或波动的不同步,这也导致套期保值不会发挥100%的价格保护效果。
比如,现货升水100时,你买入一批铜并在期货上做空套保;当你出售该批铜时,现货升水变为0,意味着你套期保值产生了100元的亏损偏差。
当然,相对于50000元的铜,套期保值的偏差才100元而已,也不过分嘛!
那咱们换一个例子。
比如,当前锌现货相对1810合约升水约500多,你买入一批锌并在1810合约上做空套保。随着1810合约逐步临近交割,期现价格逐步趋于一致,当你在10月中旬卖出货物时,会发现居然产生了500元左右的套保亏损,这个亏损幅度就有些让人难以承受了,何况还没算上各种仓储、交易和资金成本。
三市场结构问题
市场结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差问题在时间上和幅度上的延伸。
期货市场经常出现contango或back结构,从而影响库存商品的套期保值效果,当contango或back结构幅度较深时,可能会严重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甚至不如直接放弃保值。
比如当下的锌期货市场,back结构幅度较深,1809合约与1810合约、1810合约与1811合约之间均有500多点的价差幅度。
假设现货价格一年内保持不变,某企业对一批锌库存进行套期保值,如果依次按时间不断移仓,即9月中旬将空头头寸移仓到1810合约,10月中旬将空头头寸移仓到1811合约……
你会发现,一年下来套期保值反而产生6000-7000元/吨的亏损,这还没有算上其他成本。考虑到锌价才2万元出头,
这样的套保操作却造成了近三分之一的价格损失,
那还是不套保、直接让库存“裸奔”的好。
四期货合约不连续问题
与海外市场相比,国内期货市场不够成熟,其中一项重要表现就是期货合约不连续:
除金属期货外,大多数国内商品期货只有1、5、9三个活跃合约,螺纹是1、5、10月三个活跃合约。
众多月份合约的缺失或者不活跃,导致企业在套期保值的时候选择太少,操作的期货合约与现货买卖时间不匹配,从而严重影响套期保值的效果。
拿螺纹钢来说,5月中旬之后,各企业客户就只能在10月合约上进行套期保值。
时间上的不匹配,交割环节的缺失,必然导致期现价格失去回归一致的基础。
因此,用10月份期货合约为6、7、8、9月的现货购销做套期保值,其效果可想而知。
五期货价格过度波动问题
说起来,期货市场的初衷是为了企业套期保值、转移风险,但现实却是投机资本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权。
尤其是离交割期较远的期货合约,脱离了现货交割的束缚,其价格在投机资本的操纵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企业按照自身经营节奏和产业层面供需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就极容易被期货价格的过度波动伤害。
如2016年3月,当螺纹钢期货价格到2300元时,前两年亏损严重的钢厂迎来了利润丰厚的大好时机,赶紧大举进场做空、锁定生产利润。
没想到的是,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期货价格飙升到2900上方,很多钢厂期货账户浮亏严重,据说某钢厂光保证金就追加了3个多亿。
在当时资金紧张、采购原材料维持开工都困难的时候,钢厂却因期货套保而耗费数亿资金,估计老板每每看到期货部的员工时,心里都会有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吧。
而类似的情况,在铜、锌、镍、PTA等多种商品期货上屡见不鲜。
期货价格的这种短期内过度波动,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资金使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套期保值账户爆仓。
这些企业涉足期货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规避价格风险,结果却遭受重大亏损,也使得众多企业对期货市场畏之如虎。
六定价机制转化问题
书本上的案例操作,是对企业的保值要求做了极度的简化。但现实中,产业链之间的产品定价机制多种多样,因而企业保值需求也千变万化。
比如,很多企业的产品价格是采用“当天原材料均价+加工费”形式确定,企业如何保证自己能以当天的均价购进原材料呢?
不少上游企业按照周均价、月均价方式销售产品,如钢厂经常是按照协议数量供货给贸易商或下游企业,下月初才确定上个月的合同结算价格,那么贸易商和下游企业如何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自身的价格风险?
某企业一次性接到相当于其一个月生产量的订单,并按照“当天原材料均价+加工费”形式锁定销售价格,而企业没有足够资金也不可能一次性备足库存,则该如何管理其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按照书本所说,应该在期货市场上做多,并每天采购原材料、平仓期货多头,可行吗?
又比如,该企业一次性接到相当于其一个月生产量的订单,并锁定销售价格后,其原材料却要按照月均价与上游企业结算,则企业又该如何保值?
文中以有色行业为例林林总总说了那么多的问题,难道这些问题只存在于有色行业里么?关注农产品(000061,股吧)的你、投身油脂油料产业链的你是否也曾有此困惑?企业有太多个性化的实际需求,绝非书本上那些简单招式就能应付的了。
难道就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当然有!
那就是一定要有专业的人才,既懂现货,又懂期货,还能把企业各种套保需求转化对接到高投机性的期货市场。
问题来了,要是没有这样的人才怎么办?
培养啊!通过学习把自己的团队变得更专业更强大才是王道。
由一德众盈倾力打造的《农产品期货高级金融研修班》正在招生中,在这里你可以和傅海棠、吴洪涛等大咖学习行情研判,可以和九三集团、豫商物产、上海邦成等大型企业学习最具前瞻性的和实战性的期现结合模式以及风险管理方式。知行合一的教学思路,立足实战的授课理念,为你突破瓶颈,助力企业新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交易员联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