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专家表示,近几日决策层的发声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确保经济金融稳定目标得以实现。
三角形框架助力稳增长
会议提出,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对于本次会议首次提出三角形支撑框架,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由于经济下行加上信用风险增加,银行风险偏好下行,资金积累在短期资产上,没有很好传递到实体经济。为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更好实现稳增长,此次金稳会提出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支撑框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从三角关系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效果还不明显,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梗阻,主要是微观机制没有理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很难在微观层面产生效果,其反映是资本市场表现较差,而资本市场表现对于预期非常关键,预期恶化会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三角”不是分而治之,而是在一个传导链条上的不同层级关系。稳健中性政策效率的发挥需其他两角的有力支持才能实现。通过微观机制的“搞活”和资本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打通,让比较充裕的货币市场环境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真正有效的支持,进而对稳增长产生作用。
另外,会议表示,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当前主要工作是保持经济增长稳定性,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推进调结构和防风险工作。因此,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诉求将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投资政策及社会政策将形成合力,以减缓经济下行压力。
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
会议提出,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
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
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弘毅远方基金总经理郭文认为,本次会议提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和纲领,厘清了资本市场上对发展方向的一些混乱认识,消除市场不确定性。整体来看,资本市场是进行预期管理及进行下一阶段去杠杆工作重要枢纽,当前选择加快推出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举措时机非常合适,中国股市具备长牛环境。
“资本市场一边连接着投资者和社会资金,一边连接着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是否稳定,关键是经济主体在受到冲击后预期如何变化。”潘向东表示,资本市场在稳经济和稳金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散户较多,波动剧烈,融资功能突出,但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略显不足,投资风险管理有待提高。
具体来看,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和有利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潘向东认为,一是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通过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来加强市场主体自我约束,逐步推出上市公司注册制和退市制度;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强调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同等地位,通过鼓励地方政府和私募基金,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三是通过修订《公司法》《证券法》等,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法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四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海外长线资金投资境内资本市场。
从微观角度缓解融资难题
“此次会议提出通过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等方式,从微观角度缓解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潘向东表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较弱,主要由于银行风险偏好下降,惜贷现象严重。一方面,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品、存活期短、财务制度不规范、生产经营信息不透明,风险比较大;另一方面,经济下行,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增强。缓解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具体来看,一是通过修改银行考核体系等方式引导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二是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直接融资,利用直接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散、价值发现、改善资源配置等功能,补充银行信贷不足。
在信贷方面,会议提出,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曾刚认为,此前银行因为较为关注短期收益,风险偏好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有明显自保倾向,影响企业资金运行,进而产生风险。因此,银行应建立起与企业长期发展的理念,适度放松对短期收益或风险的关注,但由此或出现短期内不良上升。从监管角度讲,需对银行风险容忍度适度放松,应根据实体经济变化情况,适度调整风险容忍度水平。比如,可以考虑在某一周期内要求银行不良水平保持稳定,而不是每个时点都要求银行一定要在某个水平之下。
此外,从防控风险角度看,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未来从两方面增强风险防控:一是建立针对民营企业特征的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在民营企业风险管控方面的应用,根据不同风险程度的民营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授信政策和贷后管理方案。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