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期协发布的最新一期《风险管理公司试点业务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8月31日,共有79家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协会备案,74家公司备案了试点业务。8月份,风险管理公司行业共实现业务收入96.07亿元,同比增长51%;共实现净利润0.96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49家公司盈利,合计盈利1.38亿元。今年前8个月,除华信物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外,其余78家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4.97亿元。
具体到业务上,8月份,风险管理公司行业场外衍生品业务累计签约客户6219户,其中产业客户2617户。当月,由于个别期货品种价格波动较大,场外业务短期开平仓调整较多,商品类场外期权业务新增名义本金3103.78亿元,终止2968.25亿元,期末未了结名义本金644.91亿元,同比增长145%,环比增长28%,商品类场外期权盈利约0.48亿元;商品类远期业务新增名义本金327.36亿元;商品类互换业务新增名义本金7.21亿元。
风险管理业务成期货公司营收主力
近年来,风险管理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不少期货公司利润增长的抓手之一,该项业务今年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从多家挂牌新三板期货公司的2018年半年报中不难发现。
首先,风险管理业务营收能力显著增强,在期货公司营收中占据较高比重。今年上半年,不少期货公司诸如广州期货、先融期货和长江期货等实现了风险管理业务收入翻倍增长;永安期货的其他业务收入52.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69%,其他业务收入占公司营收总额的比重高达81.5%;在风险管理公司营收大幅增长的带动下,上海中期期货营业收入增长13.92亿元,同比增幅46.43%。
其次,风险管理公司主动进行业务转型,大力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场外期权业务规模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浙商期货的场外期权名义本金规模超过20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71%;长江期货期现业务开展情况良好,场外期权业务规模增长明显,风险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1.5倍。
再次,不少期货公司向风险管理公司“输血”,风险管理公司净资本实力逐步提高。永安期货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将对永安资本实施增资计划。目前,永安资本的注册资本已增至10亿元。今年2月,海通期货向旗下风险管理公司——海通资源增资3亿元,增资后的海通资源注册资本为5亿元。
市场需求倒逼风险管理服务创新
“随着近年来各家商品期交所场外期权试点、‘保险+期货’试点不断深入开展和推广,产业客户对场外期权的熟悉程度不断提高,参与场外期权交易的需求也大幅增长。”银河期货场外产品部总经理胡羽对期货日报记者说。
不过,在商品场外期权业务规模不断刷新纪录的同时,产业客户利用场外期权等工具管理风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这也督促风险管理公司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来满足更趋个性化的避险需求。
胡羽告诉记者,他们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钢厂,初期单纯利用“香草期权”管理原料采购风险和成材销售风险。随着对期权了解的深入,这些钢厂已经开始尝试更加复杂的亚式期权、钢厂利润期权、跨月价差期权等工具,对自身不同类型的风险,寻找更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具。
“从鲁证经贸的业务感受看,产业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长期存在,矛盾在于金融机构没有设计出更多好的产品引导企业的金融消费。未来的风险管理业务将涵盖商品价格、仓储物流、汇率、利率等多方面,企业的需求一旦被激活,后续的业务机会将喷薄而出。”鲁证经贸负责人秦小海说。
秦小海介绍,目前鲁证经贸的重点业务是场外期权、仓单服务和期现结合业务。其中,场外业务主要集中在商品方面,为实体企业提供与生产和贸易配套的金融服务,探索场外期权的新应用场景,例如农业保险等,努力为实体企业提供解决痛点的产品。
南华资本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北新也表示,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南华资本除提供普通的欧式期权外,还提供美式期权、亚式期权、障碍式期权,以及跨期和跨品种价差期权等,如钢厂利润期权和饲料成本指数期权等。
要更注重服务能力质的提升
近几年,国内风险管理公司行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但距离一个真正有效、健全的成熟场外衍生品行业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制约风险管理公司行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风险管理公司经常会面临着业务资质、财务税务操作规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阻碍。比如市场上经常反映的问题是,风险管理公司常被认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因此在业务资质等方面有较多的限制,典型的案例就是银行授信额度很低。再比如一些企业的财务制度对期货尚无明确的相关规定,也让一部分优质企业对风险管理业务望而却步,只能以小单试水。
“虽然近两年场外期权业务增长迅猛,但‘二八’现象仍然严重。在参与期货套保的产业客户中,有能力交易场外期权的客户占比仍然很低。而在交易场外期权的客户中,20%的客户大概占到整体交易量的80%。”胡羽说,期权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其落地生根需要一个过程,对产业客户而言,需要一定时间和知识的积累。而客户结构与需求趋同性也导致场外市场的流动性仍然较差,增加了风险管理公司对冲风险的成本。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实体企业对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市场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倒逼风险管理公司转型升级,从谋求量的规模化向谋求服务能力质的提升转变。
秦小海认为,风险管理公司应将衍生品工具应用能力更多地用在为实体企业服务上,应更加注重服务能力质的提升,只有服务能力上去了,才能服务更多的客户和产业,实现另一种规模化增长。
“业务转型要从多方面进行,场内与场外、期现业务与场外业务相结合,利用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推进风险管理公司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李北新表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风险管理公司可以针对基差交易、合作套保和仓单服务等不断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多元化服务实体企业,如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可以积极推进期现业务,将期现业务和场外业务更好地结合发展,推进含权贸易模式,为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打开更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陈姗 HF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