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是否应该向资产泡沫开炮?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央行需要关注的是核心通胀率和就业指标,并按照所谓的“泰勒法则”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而“泰勒法则”中的两大关键变量就是通胀和就业。央行春节“加息”出手挤泡沫,或也是重整货币政策。
直到几天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泰勒法则”。这样的一种讨论,似乎带有某种学究气,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央行已经很少真正按照“泰勒法则”来制定货币政策了。“量化宽松”政策被推行之后,“泰勒法则”已经被束之高阁。
其实,可能所有的央行官员都想重新拾起“泰勒法则”,因为这样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简单一些,也会让他们更像一个体面的经济学家。
央行" alt="央行" width="550" height="341" border="0" vspace="0" />
央行春节加息去泡沫但现实中,我们却看到了一次一次类似的景象:央行不得不出手抑制资产泡沫,但又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什么是泡沫?如何才能有效地抑制泡沫?
中国央行在春节前后的若干次“加息”,成为了新历史背景下的一次“去泡沫”的勇敢尝试。
本来,中国已经面临资本流出的压力,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在紧缩,但央行仍然上调多个关键期限的市场利率,还是不得不让人心生一定的疑虑。
回到传统经济学上来看,目前央行不具备全面加息的基础。这是因为尽管PPI出现明显的上行,但CPI通胀率仍然在低位运行,这似乎更像是一个“供给冲击”:即因为去产能导致了某些原材料产量下降,从而带来了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但这样的冲击理论上不会持续太久,CPI处于低位,表明需求并不旺盛,在一定的时期之后,供给与需求会重新达到新的平衡,PPI也会逐渐回到低位。
“加息”之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疑问——这次“加息”其实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那么问题就来了,谁在依赖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呢?
答案很无厘头,依赖银行间市场资金的,是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我们从一些指标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扩张步伐从2015年开始特别迅速,与M2之间的“剪刀差”也开始扩张。
简单来看,M2一般指所有的存款,但银行业总资产扩张速度超过M2,代表着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并非完全根据其存款速度进行。
资产与负债必须是匹配的,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是通过获取其他资金来进行的。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同业市场,而最终的水池是银行间市场。更有意思的是,在银行间市场上拆入资金,事实上可以起到“加杠杆”的效果。
央行去杠杠化解风险假设一下,如果商业银行传统上只根据自身的存款进行扩张,并没有一个共同的资金市场,那么其资产扩张就是根据其存款总量来进行。如果大家所有人都把钱拿出来,放在一个池子里,那么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会提高,这跟“滴滴”打车的道理是一样的。
而如果央行意图维持资金成本,承诺资金成本超过一个水平,就会向池子里面注水,那么大家会越来越依赖池子里的水,也会按照央行承诺的资金成本来推广业务,最终也造成资金需求的增加。
举个例子,如果“专车”承诺假如高峰期的“小费”超过10元钱由“专车”承担,那么乘客的乘车需求就会增加——本来要坐地铁的人,也有一部分考虑转用“专车”,这可能会最终导致车辆供不应求,有钱也打不到车。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剪刀口”在2011年~2012年也出现过,最终的“收窄”是因为2013年的“钱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眼下的这次“加息”,其实背景与2013年的“钱紧”相似,只是央行吸取了当年的教训。与其快速“去杠杆”导致市场出现崩盘迹象,最终不得不出手相救,还不如通过脉冲式渐次收紧的方法,通过“煎熬”的方式让市场缓慢地“去杠杆”。
到底是哪一类金融机构在更加快速地扩张呢?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更快。
那么谁是这些资金的最终用户呢?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近些年快速扩张的各种金融公司、各种不计成本“拼补贴”的O2O公司、“首付贷”等等。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把泡沫又吹得更大了一点,同时也指责别人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从过去的若干次经验来看,简单的“去杠杆”有可能带来类似金融危机的风险,导致央行不得不出手相救,此后杠杆也会越来越高。而此次央行调整银行间市场利率,有可能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国际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出席在欧洲议会的听证会,就超宽松货币政策轨迹和近期...
2017年02月07日 09:01">国际
当地时间本周一(2月6日),德拉吉在欧洲议会议员听证会的问答环节表示:...
2017年02月07日 09:00">
央行变相加息,A股对此会做何反应?这里有几中分析供投资者参考。...
2017年02月06日 20:09">国际 2017年02月06日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