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11月22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和社科院世经政所副研究员肖立晟撰文称,从现在到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让人民币贬值到位的窗口期。希望央行能沿着“8·11”汇改的思路,在做好预案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中国汇率制度改革。
上海证券报周二刊登他们的文章称,当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收盘价+篮子货币”形成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引导人民币逐步贬值,但仍存在一系列缺陷,包括市场长期无法出清、外储消耗、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强化资本管制造成的市场扭曲等。
“人民币贬值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可怕,...即便汇率出现暂时超调,最终还是会回到由基本面决定的水平上。更何况中国还有资本管制这一道最后的防线。我们就没有必要对短期的、波动性的贬值过於担心。”文章写道。
他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美元资产收益率上升所导致的美元指数上升,以及资本外流、外逃加剧,或对人民币造成更大的贬值压力。
但根据国际文献,货币大幅度贬值,如贬值25%以上,主要会产生四个问题:通货膨胀;银行资产负债表币种错配;主权债务危机;企业外债危机。中国只有第四个问题比较突出。但过去一年中国企业外债已大幅减少,料不会受到不可承受的冲击。
文章也批评了市场提出的贬值动摇信心的说法,文章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经济增速远高於全球平均增速、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金融资产收益率高於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货币不会出现贬值20%到25%的状况。
对於广义货币对GDP比过高的担忧,文章也认为,广义货币对GDP比过高确实值得担心。这是反对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重要论据,但不能用於反对停止干预外汇市场(当然不是绝对不干预)。
“而在保留资本管制情况下,让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不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一泻千里的状况,但可以减轻资本管制压力,从而减少资本管制对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扭曲。”文章称。
余永定和肖立晟在文章中非常赞同当前中国央行加强资本管制的举措,并认为管制措施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虽然资本管制副作用巨大。但他们也建议,资本管制的方式应尽可能运用间接的方式,例如托宾税,经历减少因为管制导致的价格扭曲。
他们还详细论述了“收盘价+篮子货币”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定价公式如何影响汇价,以及为何要采用当前的模式。文章并提出,现有的通过引导汇率逐渐贬值,直至贬值压力消失的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
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贬值预期长期存在必然鼓励更多的资本外流,从而大大延长贬值压力的释放过程。不仅如此,在缓慢的贬值过程中,当一部分贬值压力得到释放后,新的贬值压力又会出现,导致更多外储的损耗。
“人民币的升值过程持续了至少十年。贬值过程又要持续多久呢?...自2014年开始的贬值过程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用掉了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这种速度,如果贬值过程再拖下去,我们还有多少外汇储备可以使用?”文章反问道。
文章并指出,缓慢贬值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缺陷是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近期人民币汇率急速贬值,并没有分化预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贬值预期。这种一致性预期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严重掣肘。(完)
(发稿 张金栋 审校 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