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target='_blank' >国泰君安期货玻璃分析师张驰
引言
国泰君安' 期货分析师张驰是玻璃期货“元老级”研究员之一。从入行时青涩懵懂的“小白”,到如今玻璃市场中叱咤风云的“张大师”,期货日报记者见证了这位“大神”在期货市场上的成长。
期货是偶然中的必然 align=middle src="http://i1.hexun.com/2017-06-15/189648334.jpg" width=469 height=800> 接触期货是偶然中的必然与张驰相识,还是在玻璃期货上市后交易所组织的第一次调研中。那时的他,羞涩、腼腆、不爱讲话。四年过去了,玻璃期货调研团队的成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唯一不变的是,张驰依旧坚守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市场人士的认可,其精细化的研究成果也成为玻璃市场行情走势重要的参考依据。
令期货日报记者好奇的是,论专业,生物与期货“八竿子打不着”,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出身的人怎么会恋上期货呢?
毕业的时候,张驰凄凄惶惶希望找一个企业收留自己。幸运的是,在学校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就业规划,那时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化工行业的分析师,所以研究生三年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做化工分析师,需要搞清楚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分析方法。”张驰稍有羞涩,他说,准备了三年,应聘的时候,带着一份写好的研究报告到国泰君安期货面试,然而就被收留了。
说起来,张驰与国泰君安还有着一段小插曲。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一个人从农村老家扛个破箱子踏上了求学之路。在学校附近下了公交车,抬眼就看到国泰君安分公司的招牌。人生地不熟的张驰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学校入口,这时候只能走进国泰君安求帮助。一位好心的员工把他带到了学校门口。原来,校门离国泰君安分公司只有20米远。而这,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国泰君安的距离。
2012年年初,张驰进入期货行业,成为一名化工研究员。在他的概念里,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里风云变幻,每天都不一样。比较而言,期货市场更加吸引他的地方是,期货相对公平,也更加真实。“股票 市场可以靠梦想撑起一只大牛股,而期货市场的梦想通常只有几天。”张驰认为,在期货市场中没有什么人或者机构是绝对的权威,能够绝对掌控市场。这样的一个市场,给了研究员发挥的空间,因为价格走势是由市场规律或者说供需格局决定的,研究员在正确的方法指引下形成正确的预判,他的市场价值也会不断提升。
一篇玻璃报告一举成名
说起张驰,玻璃圈儿的人其实并不陌生,很多人都读过他的成名作——2013年发表的《玻璃将要跌至800元/吨》。“不要998,只要778。”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拿这个梗开玩笑。这篇报告确实对当时的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张驰介绍,2013年,玻璃价格还在1200元/吨附近徘徊,他当时的逻辑是' 房地产放缓,玻璃价格要真正见底必须大规模出清产能,而要大规模出清产能,玻璃价格势必跌到800元/吨附近。“喊出800元/吨被业内人士普遍笑话,然而,2014年玻璃价格一路下挫,产能大规模退出,沙河的价格也到了800元/吨附近。”
在他的研究报告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成名作,还有一篇2015年的年报。“这篇年报其实是我自身研究体系到了一个自己相对满意阶段的总结性报告。”张驰认为,在研究员的定位和发展上,关键要看自身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它们是研究员的饭碗。这个研究框架和体系不仅能够解释过去,而且同样的逻辑下能够对未来做大致的趋势判断。
对张驰来讲,他在研究道路上的成长经历了从泛泛而谈到细致研究、从空洞的宏观到逻辑紧凑的研究体系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实际上是由他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上学的时候,张驰就一直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说世界的表象是物质,那么决定物质的就是制度和科技,而它们又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张驰认为,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习俗,借用电视剧《天道》里的说辞,就是文化属性;按他仰慕的历史学家刘仲敬的话说,叫法统。
在进入期货市场之前,他的脑子里充满了宏观的理念。但是,商品市场是一个很现实的市场,从宏观到产业需要严密的逻辑来打通中间的脉络。这一步在张驰刚开始做研究工作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考虑的,后来才慢慢摸索出一些方法。
完善框架体系才是关键
自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国泰君安期货至今,张驰一直从事的是商品研究工作。据他回忆,在刚入行的时候,卖方研究员并不被市场所看重。当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也与卖方研究员实力越来越强有关。
早年,研究员更多是扮演着消息员的角色,分析研究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讨论行情都是首先说宏观面,其次说供应情况,然后说需求情况,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而宏观、供需和结论之间没有什么逻辑。也就是,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没有关系。现在,大家都有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体系,数据也非常详实,研究员这一角色在市场上越来越被认可。
在这个基础上对市场足够了解,深入一线调研,贴近市场,张驰认为,这是做高级研究员必不可少的。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由于卖方分析师在市场上不太受重视,薪金水平不太高,机构研究员相对来说高大上很多,收入水平也好很多,以至于近些年出现了期货公司研究人才外流的情况。
“对于卖方来说,研究员并不是核心生产力,大部分期货公司的核心还是经纪业务,业务员才是公司的重点关照对象。对于很多中小型期货公司而言,研究员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岗位。然而,在机构,研究员至少是核心生产力之一,或许研究部门不是直接创造收益的部门,但跟公司收益有很大的关联度。”张驰称。
就张驰而言,基本上没考虑过转型。“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回答内心的问题:从文化到制度到物质是怎么演变的。”他坦言,目前,期货公司研究员的这个工作可以帮助他找到想要的答案。他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追求内心答案的过程,对他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甚至是他建立研究的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搭建和完善框架体系,也能部分回答他的终极问题。
期货日报记者明显感受到,这两年的张驰忙碌了许多,市场上主动与他交流的人变多了。
谈及未来规划,张驰坦言,完善框架体系这个事儿还远没有结束,把功夫练好了,发展空间自然会出来。
“一个研究员,有了很好的框架体系,转型去做基金经理或者去买方做研究员都可以。反之,无论怎么转型,空间都十分有限。”在他看来,研究员最重要的是完善研究的框架体系,而不是只做一个消息员。
(责任编辑:谢涵瑶 HF044)想了解更多关于《用精细化诠释研究员本色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