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自先秦开始铸币,宋朝便有了纸币。然而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后,中国人民似乎终于开始对现钞感到厌倦了。近期来自' 英国《' 金融时报》的报道显示:中国的支付手段多样化进程开始加速,银行卡、网络付款乃至移动支付正在大举抢占现金支付的份额。
根据万事达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近年来中国支付方式“去现金化”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这和城市化加速及政策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而目前中国人民最喜欢的支付手段无疑是银行卡。Nielsen公司近期调查显示,超过71%的一线城市商家表示,更欢迎消费者使用银行卡而非现金进行支付。该比例要比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之多。(下图为2012年各国非现金支付比例)
根据' target='_blank' >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银行总数已达到了42亿张,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中国公民都持有至少三张银行卡。
而其中借记卡数为38亿张,其余4亿则为' 信用卡。尽管目前数量不足借记卡的十分之一,但信用卡的发行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仅去年就上升了19%之多。而根据Eruomonitor公司的预测,未来五年中信用卡的增速远超过借记卡。而随着发卡数的增长,逾期六月未付的款项额也跃升了72%。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算健康,毕竟中国逾期未付款项仅占总贷额的1.37%,未来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下图为2009-2013年' howImage('stock','1_601988',this,event,'1770')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卡发行数量走势图,深红部分为借记卡,浅红则是信用卡。)
张雨佳(音)就是一个银行卡爱好者,她不仅自己拥有多张信用卡,还说服她本不情愿的父母去也办了信用卡。她的父母一直抱有“寅吃卯粮、卯就饿死”的传统观念,但自从用过信用卡后,他们也上瘾了。现在二老买什么都喜欢用信用卡—当然不是为了透支,而是因为方便。
不仅如此,雨佳还非常乐于接受其他的新兴支付手段。在最近的马年春节里,她就通过微信平台向她的亲朋好友们发送了虚拟红包。虽说是虚拟红包,但里面的钱可是货真价实的。而据腾讯官方称,在整个春节期间有近800万用户通过微信发放了总值4000万元左右的电子红包。
显然,微信支付作为移动端支付中的佼佼者已经得到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认可。而随着80、90后一族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移动支付也在迅速发展。人们乐于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支付一些小额的款项,比如付出租车费或是买电影票等等。一名网名为Big Bachelor的上海大学生就在论坛上表示:
纸币既不卫生也不安全,现在我每次出门只带一百元现钞。
另一方面,在中国飞速崛起的电子商务行业也是诱发支付手段变革的重要因素。曾有外国媒体感叹道:“淘宝真是太神奇了,中国人能在上面买到任何东西!”。确实,现在的年轻人鲜有没用过淘宝的,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促使人们开始使用银行卡,更是推动了网络支付的发展。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早在数年前就开始风靡全国,现在人们已经不仅仅在上淘宝时用到它,网络消费、移动消费乃至通过余额宝进行金融投资都可以通过支付宝实现。
(下图为中国不同年龄段使用各项支付手段的比例,从左到右依次为:网络支付,信用卡,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联借记卡,移动支付,国际第三方支付平台,非银联借记卡。)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抱着乐观的态度。咨询公司AlixPartner驻上海顾问吴伟易(音)就表示:银行卡的数量增加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公司会向员工发放工资卡,城市化越快银行卡就越多,和接受度的关系并不大。还有很多人办卡只是为了银行送的礼物,办完了也根本不用。真正在使用的信用卡要比统计的数量少得多。而在大部分小城市中,人们还是习惯使用现金。小店主们不用为此向银行支付佣金,要避税也会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