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撰文指出,我国经过近三十年市场取向的改革之后,大多数企业已初具适应市场变化而自我调整的机制和能力,因而对于汇率变化给所观察的经济指标带来什么变化,应采取在动态情景下进行分析的方法。
胡晓炼指出,由于坚持了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三性”原则,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企业承受力继续增强。即使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众多不利因素下,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各项指标仍稳中趋升。出口未受到实质影响。
银行市场周刊 src="http://img.hexun.com/2011-05-20/129793707.jpg" width=104 height=90>银行周刊: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数字显示,2006~2008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3.4%,进口年均增长19.7%,是外贸发展的黄金时期。汇率浮动促使出口从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拉长了生产链条,细化了分工,增加了就业岗位,就业保持良性上升态势。2006~2008年,统计局公布的我国总就业人数增加了1655万。
胡晓炼表示,汇改前社会上曾有声音担心企业汇率承受力较弱,汇率浮动会造成企业大量倒闭,出口和就业出现大幅下滑。“但事后看,之前对改革的副作用估计得比较重,对企业的灵活应变能力则估计不足。”
她认为,之所以过度担心汇改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与习惯于用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政策影响相关,假定成本、定价、财务效益等因素不变,汇率变化直接给所观察的经济指标带来什么变化。而采用出口换汇成本及销售利润率等静态评估的方式低估了企业的灵活性和调适能力。
事实上,企业对包括汇率在内的多种处于变化之中的经济和市场因素进行动态风险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生产面临的各种参数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包括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出口退税率、市场需求、销售渠道、产品结构和生命周期、公用设施价格,等等。
“这些因素的年变动幅度经常超过10%,汇率仅是其中一个波动较小的变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再适宜用类似计划经济固化各项外部条件的办法去帮助企业。”胡晓炼表示。
她强调,对汇率变化整体影响的评估不应重点放在单个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上,而应着眼于整个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变化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