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进,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要求,“逆周期监管”已为国人熟知。
银行市场周刊 src="http://img.hexun.com/2011-05-20/129793707.jpg" width=104 height=90>银行周刊: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然而,银监会高层人士在公开演讲中,起码已经9个月对上述名词只字未提了。
对于银监会而言,“逆周期监管”既算不上监管理念,更谈不上监管目标,充其量只是种种监管措施的集合。
当银行资本底线抬到不能再高时,当银行信贷杠杆率和集中度被一再严控后,当巴塞尔协议Ⅲ严苛条件被一再质疑与探讨时,“逆周期监管”措施终将不再有新意。
下一颗监管的棋子,银监会将会放在哪里?
这就必须琢磨银监会关于“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寓意了。
由个别几家银行危机而导致整个银行业问题,进而引发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带给世人的教训和新课题。同样的,构建更为稳定和健全的银行体系,也并非银行个体健康便能达成。
换句话说,微观个体与宏观体系间的多条连接线,很有可能成为银行监管机构的下一个战场。
一个现成的例子是,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公开表示,按照巴塞尔协议Ⅲ,除了工、农、中、建、交行以外,还将有两家股份制银行被列入国际性“系统重要性银行(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banks)”的名单中。而如果经营不善,这些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样也可以退出市场。
当然,为保证监管有效性,降低系统重要性银行倒闭带来的负面影响,银监会主席银行存在;监管当局的干预措施应及时、尽早且足够频繁;监管当局须能够介入银行最高层的决策等。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银监会从来都不打算像美国联储银行一样,成为“沉睡先生俱乐部”中的一员。
1.逆周期监管革新
毫无疑问,银监会最新酝酿的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的落地版本引起了业内不小波澜。在一些银行人士看来,这份中国版讨论稿简直就是银监会逆周期监管极致的文字体现。
银行人士称,讨论稿对所有国内商业银行各层次资本充足率均作统一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6%、8%和10%,这一要求分别高于巴塞尔协议Ⅲ的4.5%、6%和8%。再加上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或将高达15%。
不过,银监会此后否认了15%的说法。
同时,在拨备方面,讨论稿拟要求商业银行在坚持原有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的同时,引入新监管指标,即拨备与信贷余额之比不低于2.5%,从2011年开始实施。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须在2012年底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2016年。
讨论稿也要求银行杠杆率(核心资本/表内外总资产)达到4%,这一指标同样高于巴塞尔协议Ⅲ的3%水平。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需2010年底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可推迟至2016年底。
如此数量化、高标准严要求的讨论稿一经面世,便引起了银行内部不小的反弹。
接受采访的商业银行人士普遍表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争议在于:如何界定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一点目前在国际上亦尚无定论;太过严厉的过渡期安排和达标时间;拨备/信贷余额不低于2.5%的要求过于严格。
按银监会原定计划,国内银行将于10月底前就此讨论稿提出反馈意见。
无论意见是否被采纳,无论最终版本是否会放松要求,银监会预防性的、逆周期的监管思路已“大白于天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