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2003年" 银监会成立之后," 中国银行业监管变革时点再次来临。
“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行业改革重点落在金融机构,特别是"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改革之上。此种改革以单家银行为对象,又以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股改、成功上市最具代表性。
“" 十二五”期间,改革重点转至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上来。“十二五”规划阐述金融领域改革时,第一句便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 2012年新增信贷8万亿成业内共识 "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全线超5% "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 退休阿姨托办信用卡 被骗47万 "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构建宏观审慎的管理制度框架,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中国金融机构、金融体系的长治久安。制度刚性的约束,也使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设计此目标,即是“十一五”期间金融机构成功改革基础上的升华,也体现了国内金融监管适应国际形势的考量。
“国际金融监管架构和规则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监管层也在加速设计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框架。”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其中,新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指标,即巴塞尔协议Ⅲ(下称“巴Ⅲ”)的“中国版”,银监会希望尽早发布,力争两年内开始实施。
巴Ⅲ落地中国
早在9月初,银监会曾下发“新四大工具实施要求简表(讨论稿)(下称“讨论稿”)”,就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流动性指标和杠杆率四大监管工具征求银行意见。
“新四大工具,其实就是巴塞尔协议的‘中国版本’。”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超额资本、流动性覆盖率(LCR)等指标,都是巴Ⅲ引入的新概念,此次“中国版本”中也加入了上述指标。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中国监管标准将综合巴塞尔Ⅰ、Ⅱ、Ⅲ的精神,突出中国化,将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相结合,通俗地来讲就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根据讨论稿,资本充足率方面,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6%、8%和10%,而这些指标分别高于巴Ⅲ的4.5%、6%和8%。
此外,学习巴Ⅲ区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增加超额资本的经验。根据讨论稿,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需要额外增加1%的资本要求,而超额资本方面,银监会则设定了0~4%的动态调整区间。
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新监管工具箱中,还引入杠杆率的监管指标,要求核心资本/总资产(含表外)达到4%。资本充足率的分母是风险资产,而杠杆率的分母为包含表外的总资产,相对于风险资产的计算,总资产的测算更为简单。
此外,监管层还要求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拨备/信贷余额达到2.5%的水平,按二者孰高要求执行。流动性指标上,监管层还要求,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应该达到100%。
力争两年内开始实施
“与巴Ⅲ相比,新四大工具的‘中国味’很浓。”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表示,银行拨备/信贷余额需要达到2.5%的水平,就是针对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占比较高而设。
该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从这份讨论稿来看,监管层基本确立了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的改革方向。
“考虑到监管工具复杂程度差异,监管层将循序渐进地开展制度建设、制定实施时间表。”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新四大工具的实施方面,银监会已要求银行将实施四大工具的意见在10月30日之前上报。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一刀切”,监管层还制定了分类指导、审慎实施的原则,此外实施过程中,银监会将兼顾新标准的长短期影响,根据定量影响评估结果设置合理的过渡期。
银监会内部人士表示,今后监管层将不再简单地按资产规模将银行分为大、中、小银行,而是根据银行规模、复杂性、关联性的差异,将商业银行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两大类,分别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尽管会充分考虑到银行的承受程度,但监管层还是希望加速上述指标的贯彻落实。”上述接近监管的人士还称,近期将着力做好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新比率四项监管工具的发展建设的工作重点。
银监会内部人士还表示,凡依据" 法律授权,银监会可以自主制定监管规章,如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等,银监会将本着“急用先行”原则,尽早发布,力争两年内开始实施。
引导银行主动转型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从短期来看,中国银行业机构当前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等指标都表现良好,国际监管标准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短期影响并不大。”
以资本充足率为例,2010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6%;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上述指标,均能满足新四大工具的监管要求。
然而,长期来看,新的监管标准对中国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发展理念仍停留在“做大规模”上,高度依赖增加资本高消耗的信贷业务。如此一来,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银行面临持续补充资本的压力,而新监管指标的趋严,让这种资本约束的效力更明显。
“商业银行资产快速扩张,增加了资本补充压力和流动性压力。”国有大行人士也表示,强化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将对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和控制信贷成本产生较大约束。
事实上,监管的新变化也引致银行业内的集体反思。
11月初,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就曾公开表示,巴Ⅲ从资本流动性、杠杆率、集中度等多方面提高了监管标准,而我国的要求更严。面对严格的监管环境,银行必须主动转变旧有的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新要求和新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