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央行:货币政策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3月24日表示,中央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张晓慧在央行网站刊登的署名文章中称,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未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img border=0 alt=银行市场周刊 src=&q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3月24日表示,中央' 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张晓慧在央行网站刊登的署名文章中称,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未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a银行市场周刊 src="http://img.hexun.com/2011-05-20/129793707.jpg" width=104 height=90>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但是,张晓慧认为,随着市场自身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应该是大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汇率等改革将继续推进,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文章梳理了目前央行使用的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在贴现、窗口指导和信贷调控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的作用。

其中,对于公开市场,张晓慧指出,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开始就选择的对冲工具实践证明,在流动性持续较多的情况下,央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为货币调控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对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助于形成连续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对于' 存款准备金率,她认为,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收缩流动性比较及时、快捷,能够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更适合应对中长期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并降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对于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着更大的效力。

张晓慧表示:“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

而对于差别存准,她提到,央行于2010年底明确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作为一种支持、激励性工具加以运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针对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的金融机构以及某些贷款扩张过快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准备金率在一般标准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以更有针对性地回收过多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主动按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目的。

张晓慧在文章中重申,到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已全部达到8%的最低资本要求。

而针对再贴现的功能转换,她指出,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过剩,再贷款、再贴现在总量上增加的余地不大,再贷款甚至是以回收为主,再贴现的规模也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

对于利率杠杆,她表示,目前,中国已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中央银行实行二元化的利率调控模式,即一方面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限)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各类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二者之间也有某种共性,都应当反映宏观调控的要求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她并指出,中国仍处于体制转轨中的特点使得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得央行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增加了政策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周小川:加快金融改革开放主动防控系统性风险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