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新名词首次出现在' 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昨天,央行公布201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 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3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79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据报道,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1年一季度开始,央行试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以及增量的季度数据,如果以后条件成熟,将考虑试公布月度数据。
银行市场周刊 src="http://img.hexun.com/2011-05-20/129793707.jpg" width=104 height=90>银行周刊: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继去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新名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今年2月曾在央行网站发表署名文章《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盛松成在文章中解释称,社会融资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其具体计算公式为: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 信托贷款+' 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 +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盛松成认为,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从计量模型得出,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取代人民币贷款成为货币政策的监测目标,是具有合理性的。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一季度社会融资同比少增3225亿元,其中贷款同比少增3524亿元,说明信贷少增是社会融资少增的主要原因,也说明目前基于信贷至货币总量的传导机制应为央行调控主流模式。考虑到未来直接融资有可能的显著增长,社会融资总量应为重要监测目标,但由于央行对其不具可控性,还难以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