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城市建设投资不能光建"面子",也要建好"里子"。而一些西部地区,"面子里子"都没建好。”北京地区某金融机构分析师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目前,投资仍是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把中长期调结构的投资与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力求二者兼顾,应该可以做到。而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的投资,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无疑,这给' target='_blank' >央行调控增加了更多难度。
8月3日至4日,央行2012年分支行行长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今年下半年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央行或“纠结”预调微调
进入二季度,宏观经济并未“反弹”,而是进一步放缓,GDP、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中采PMI指数明显下滑,通货膨胀进入2%~3%区间,央行年内两次降准、降息,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
但流动性的缰绳并不能说放就放。6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3.6%,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4.7%,较2009年刺激经济时期动辄20%以上的M2增速要低不少,但存量部分与其他国家经济体相比仍然庞大,而过度的流动性被认为是造成上一轮通货膨胀的直接“推手”。
“稳增长”和“防通胀”,央行在近期的报告中屡次将前者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但无奈的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正在递减。
'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认为,经过今年的两次降准、降息,经济基本面没有太大转变,“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不太好,而微观层面更差,二季度一些企业经营状况很艰难。”
“货币层面央行可能不想放得太开,但又希望有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希望' 银行让一部分利出来。但现在贷款在供需层面失衡,经济处于不好的周期下,银行想放款的客户可能不需要贷款,而银行的坏账率存在潜在上升的风险,放贷比较保守。”' 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发展处宏观研究员刘忠渤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将货币比喻为水的流动,央行货币政策只能保持一定的水量,但在引导水的流向方面还是缺乏效果。”
在2012年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上,央行再次强调,下半年要继续加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改进和完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这与上周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相关表述如出一辙,“因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下半年大家更期待一些财政措施,如结构性减税和刺激政策,但在十八大召开以前,大的政策变化也不会出来,央行屡次强调"预调微调",可能央行也还没想好,比较纠结。”上述北京地区分析人士称。
下半年期待政策创新
2012年央行分支行行长会议,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并称,“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系统性风险与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有很大关系,企业的需求下降、销售不畅、盈利减少导致投资和生产受到影响,也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形成威胁。”周景彤认为,区域性风险则与系统性风险密切相关,如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发生的中小企业跑路、倒闭现象。在全球经济疲软,需求萎缩时,一些制造企业又受到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上升的挤压,在其本身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下,形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而在上周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下阶段政策思路的表述中,也首次增加并强调“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实体经济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正规金融体系外的各类融资活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
巴克莱资本认为,中国央行对全球经济及国内通胀风险的观点已有明显改变。除政治及经济对其他政策实施时的限制,第三季度将迎来货币宽松。
“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必须把GDP增速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我们认为今年的GDP潜在增长率在8%左右,这是一个适度的水平。”周景彤表示。
目前,机构对7月份信贷增长规模的预计普遍在6000亿~7000亿之间,比起增量控制更重要的是,央行传达了希望能调整信贷结构的信息,如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并列举了重点支持的行业。
但问题是,除了降准和降息,央行的货币宽松工具难有新意,并且正如上文所述其刺激经济的效果有限。但央行在上半年放宽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以及扩大人民币中间价波幅等举动,则释放了另外一种积极的市场化改革信号。
刘忠渤认为,这个时点上能看到的政策工具非常有限,央行在上半年的两次降息和扩大存贷款浮动区间,还是比较激进的。“下半年是否还有其他的创新举措出来,市场也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