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接融资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
2010年12月和2011年12月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1年3月和2012年3月两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新指标。2011年起," 人民银行正式统计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近日"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就社会融资规模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它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
调查统计司负责人: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是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 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 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 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 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未来条件成熟,可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问:社会融资规模概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调查统计司负责人:传统的金融与经济关系,一般是指银行体系通过其资产负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主要体现在,一是融资提供主体由传统的银行机构,扩大到证券、保险等其他非存款性金融公司。二是融资工具多元发展,非信贷金融工具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不断下降。三是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变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信贷,也包括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 等其他金融资产。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全面监测和" 分析整个社会融资的状况。因此,理论研究与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统计指标。
2002年时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融资占比很小,当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1.9%,其他融资占比仅为8.1%,统计社会融资规模的意义不大。但是到了2010年情况完全不同了,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下降至60%以下,并且随着金融创新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贷款占比有可能更低。因此,为了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同时关注人民币贷款和其他方式的融资。
调查统计司负责人:社会融资规模是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思的产物,符合危机后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统一的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与资本市场联系密切,信用过程很多发生在银行体系之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不能完全反映货币信贷创造过程;资产负债期限转化职能不仅发生在传统商业银行,而且发生在“影子银行”等其他形式中。如果宏观审慎管理范围过窄,大量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游离在外,它们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
危机后,各国货币当局普遍认识到,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等中介目标已不能满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审慎管理的需要,中央银行需要监测更广义的信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与危机后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统一的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是一致的。
问: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调查统计司负责人: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6.1个" 百分点。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27.1%,比200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是2002年的4.04倍;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为5.36万亿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个百分点。二是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不断提高。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 合计融资1.80万亿元,是2002年的18.1倍;合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4.0%,比2002年提高9.1个百分点。三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合计达2.53万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迅速加大。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倍,相当于一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的新增贷款规模。
调查统计司负责人: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是我国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对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一是有利于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发挥好股票 、债券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二是有利于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较快。表外业务资金最终都会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股票 等金融工具投放于实体经济,而这些金融工具都已包含在社会融资规模中。
三是有利于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向市场化发展。
四是有利于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当前通过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不仅仅有人民币贷款,还有债券、股票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方式。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多角度地反映各类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状况,反映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问:社会融资规模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有什么关系?
调查统计司负责人:"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是以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
社会融资规模基本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符合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与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等指标相比,社会融资规模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融资状况和流动性水平。加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监测,有利于宏观调控部门加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监测分析与评估,有利于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社会融资规模不仅能从总量上反映金融系统性风险,还能反映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从而有利于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监管,最终达到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