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2月16日),' target='_blank' >银监会就向各银监局下发了《关于2013年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布控风险监管工作。
为守住风险底线,《意见》提出了“四关注”的要求,即关注重点机构风险、关注重点区域风险、关注重点行业客户风险以及关注输入型风险,其中,关注输入型风险是监管层首次提出。此处所谓的输入型风险重点不是风险的跨境传染,而是民间融资、融资担保、小贷公司、财富管理等外部风险向' 银行体系的传染渗透。
事实上,整个2012年,影子银行经历爆炸式增长的同时,风险事件也频频发生。而这些机构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单单盯住银行业,已经无法守住风险底线。可以预见,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在2013年不断加码。
风控两极分化
无论是' target='_blank' >央行,还是银监会都将守住风险底线视为2013年的工作重心。其中,央行提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监会亦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是首要任务。
本报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8%,与上年基本持平。银行资产质量的表现与年初行业内外的预期截然不同,这说明银行业保持了相对稳健的态势。
银监会也在年度工作会议上作出如下判断:银行业整体态势良好,资产增速、质量和回报率保持平稳,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资本实力和经营效率有所上升。
与银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子银行的急剧膨胀,并且风险事件频发。如' target='_blank' >中信信托一' 信托计划,由于融资方拖欠本息,到期无法获得足额兑付;民间借贷“跑路”事件不断。
国内的影子银行被普遍认为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 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第三类则是民间金融。分析人士预计,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在15万亿元以上。
“关于影子银行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定义为"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银监会主席' target='_blank' >尚福林就在银监系统内部会议上称,我国的信用中介体系绝大部分都已纳入监管体系,总体上风险是可控的,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这类机构和业务增强监管有效性,防止风险积累扩散和转移。
一位' 券商研究人士对本报表示,银行业规模占整个金融业规模的90%以上,风控能力相对较高。而像信托、小贷公司、财富管理等机构是最近几年扩张起来的,与银行相比,此类机构的风险控制体系和能力均相差甚远。
但就是这些风控能力相对较弱的影子银行,很可能将真正的商业银行拖下水。
构筑“防火墙”
“金融是相通的,别看影子银行很火,背后往往都有商业银行的影子。”一位沿海地区股份行负责人称,比方说信托,资产规模超过了保险业,显赫一时。但信托的扩张说到底是仰仗银行,靠的是做通道业务,资金、项目都是银行的,信托就赚个通道费。“真正出了风险,信托就会要求银行来兜底。”
该负责人还称,再比方说民间融资,这几年民间借贷案件呈现一个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其中,有一些案件就是银行内部人士利用“行长”或“分理处主任”的工作身份,从事民间借贷导致的。这种案件爆发,对银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正是注意到了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传染,《意见》要求,构筑风险“防火墙”,重点防控民间融资、融资担保、小贷公司、财富管理、'私募融资和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与此同时,加强对同业代付、信托、票据、理财等表外业务风险监测,完善数据监测机制,防范表外风险向表内转移。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银监会还曾提出“三禁止”的要求严管影子银行、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风险向银行体系的传染渗透。具体来看,包括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员工参与民间融资、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影子银行放大杠杆提供融资、禁止银行客户转借贷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