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汇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晏资坤在当地村民眼中已是一个“村里一栋房、城里一套房”的成功人士。
几年前,晏资坤只是一名普通的回乡创业者。小范围种植葡萄致富的的尝试,让他在创业的第一年赚到了盖房子的钱。
“赚钱盖房子”本是中国农民价值观的最基本体现。让晏资坤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栋自建的500平米农村小别墅,能够成为他事业启航的重要跳板。
“信用贷款最多只能借10万元,当地农商行的人告诉我,你可以用刚盖的房子做抵押贷款。我当时不相信,因为大多数' 银行一听农村的房子就根本不和你谈了。” 30万元农房抵押贷款的获批,帮助晏资坤将第一年的成功经验扩大,助推合作社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任何一项自上而下政策制定的初衷和最终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够让晏资坤这样的普通人切身感觉生活的变化。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是一个带有连续性的庞大系统调整的结果。
信用环境保障金融创新
晏资坤的农村别墅能够用于贷款抵押,得益于当地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自去年国务院发布“金十条”以来,督促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被湖南银监局视为一项重要工作。
晏资坤所在的浏阳市目前是湖南银监局推动“三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地区之一。能够在这个区域推动一项被业界视为难度极大的产品,离不开当地监管部门对金融环境建设的持续督促和推动。
“服务实体经济是银监局一直在做的工作,我们坚持持续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金十条"下发后,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这些要求,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湖南银监局局长李赛辉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在李赛辉看来,就像大小超市的关系一样,要改变县域的金融状况,最重要的是发展立足县域、在农民身边的小机构。
据了解,自2009年起,浏阳农商行就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在区域内推动农户和农村的信用评级工作。
据介绍,通过对农户进行“地毯式”信息采集和评级,浏阳农商行给不同情况的农户评定了4个不同的信用等级,分别给予1到10万元以内的授信并核发《农户贷款证》、便民卡或福农一卡通。同时,贷款利率也是根据信用等级相应浮动。
这项繁琐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此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浏阳市人民政府金融办主任刘毅敏告诉记者,当地政府非常重视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评定工作作为各乡镇的一个考核指标,对贷款后的到期还款率也有相应的考核办法。
如今,已经获得授信的农民,可以随时去银行办理贷款手续,就像取款一样便捷。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浏阳市共采集农户信息29.13万户,评级授信23.91万户,发放贷款证21.05万本,凭证放贷51912户,金额35.27亿元。
信用环境的建设不但给农民带来了便捷的信贷体验,更重要的是,基于此,银行可以推出一系列更为多样的信贷产品。
当前,浏阳农商行已经开始实践农村房屋财产权抵押、林权抵押,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贷款。当地政府也为此建立了相关产权的确权、发证、评估、抵押、交易等配套制度。
“"三权"抵押贷款能试点,关键在当地有好的信用环境。如果真发生了风险,这些资产处置起来依旧是非常麻烦的。但银行最关注的是第一还款来源,否则即使城里的资产一样并不容易处置。”浏阳农商行董事长罗成林对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在银监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2013年以来仅全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就创新各类金融产品409个,其中农户信贷产品288个,公司类信贷产品121个。这些产品让许许多多的晏资坤们走上了致富路。
一县两行激活地方经济
在湖南的最南端,郴州市章宜县,另一位种植提子的农民李恪山也感受到了金融业发展所带来的支持。
当地的宜章农商行改制成功以后,就致力打造“农民朋友的贴心银行、社区居民的亲情银行、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这样的定位,让李恪山成为了其支持对象。
从最1初股东联保贷款100万元,到去年获得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和股东联保贷款500万元,李恪山的华山红林公司的种植规模也从5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800余亩。不仅能实现年纯收入600万元,还解决了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村民致富。
郴州银监分局局长' target='_blank' >李建民认为,同国有大行当年的股改一样,农信社改革也是花钱买机制。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农信社通过改革消化了历史包袱,充足了资本金。
“最重要的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后,财务包袱和心里包袱放下了,整个机构可以按照新的商业银行的模式来经营,体制、机制上就规范、顺畅了。”' target='_blank' >李建民表示。
据了解,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湖南银监局力推的“一县两行”做法的重要部分。该局基于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判断,期望通过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两类立足县域的机构,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构建,从而激发县域金融的活力,促成“当地资金用于当地”。
在宜章县,根据这样的思路,当地监管部门还推动组建了宜章长行村镇银行。两家当地的本土银行在自身发展中开展良性竞争,逐步实现了金融经济的互利共赢、共同生长。
“虽然综合实力和大型银行没法比,但在宜章县范围内,我们的具体工作做的比大行要好,对当地实体经济得支持也要大得多。”宜章农商行董事长郑兴国表示。
数据显示,到2013年末,宜章农商行5万元以内的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83亿元,涉及农户6543户;长行村镇银行累计发放贷款600笔,共8.99亿元,使80个中小企业主、150家个体经营户、300个家庭直接受益。这些支持举措,不仅直接刺激了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更为地方政府培养了税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宜章这“两行”近两年来合计增加贷款10.84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增加额的72.4%。2013年“两行”纳税金额占全县地方税收总额的4.9%以上。“两行”成为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主体,成为县级财政的重要支柱。
从全省范围看,截至目前,湖南县级法人农合机构已成功组建和实质性启动改制农商行有48家,其中已开业28家。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29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县(市)。这些机构的筹建和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推手,保证了“金十条”等政策在当地有效实施。
数据显示,在湖南银监局多个指导意见和相应的监管办法的指导下,湖南银行业金融机构5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8%。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194.1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5047.52亿元,两项余额占总余额比近60%,服务实体成效显著。
载于2014年6月26日《农村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