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浙江温州银监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高度重视金融“支农支小”工作,积极指导全市' 银行机构深挖小微企业和“三农”市场,精耕细作,加大信贷支农支小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
优化“三项”布局
扩大服务覆盖面
为强化监管激励,温州银监分局近年来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挂钩的具体实践方式,引导机构降低机构重心、降低服务门槛。目前全市小微专营机构总数达27家,在全省地市中处于领先。这类专营机构大多位于县域,服务范围仅限于小微企业,并在贷款审批流程、内部激励机制以及权限设计等方面都有倾斜,服务效率和专业性相对较高。
同时,全市各涉农银行机构认真做好机构农村网点规划和布设,不断下沉服务重心,有效提升了县域及集镇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4年9月末,全市银行业共有机构1437家,其中涉农银行机构网点881家,占全市总网点数的61.31%。温州辖内农村合作机构还开启流动服务车,深入地域偏远的乡镇,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目前全市共有9辆“流动银行”服务车,其中农村合作机构提供了7辆。例如,浙江瑞安农商行已将“流动银行”服务车驶入东岩乡(山区)、潮基乡(山区)、北龙乡(海岛),平均每周服务1天,每次工作6小时,顺利实现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覆盖。
此外,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创新之举,温州银监分局简化审批程序,积极引导推进社区银行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差时化的金融服务。2014年度,辖内社区支行规划52家,目前已申报筹建8家。
长抓“两项”工作
加强服务力度
一方面,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有效完成。截至2014年9月末,温州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985.26亿元,较年初增加185.22亿元,增量较去年同期多增24.6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6.61%,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平均增速5.28个百分点;同时,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88194户,较年初增加32237户,增量较去年同期多增50198户。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增速和户数增量均达到“三个不低于”的目标。
另一方面,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9月末,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3506.46亿元,占同期全市各项贷款比重的47.64%;余额比年初增加130.49亿元,增长3.87
%,并高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53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同期各项贷款的比重达75.45%,有效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统筹“三项”机制
加大创新力度
首先,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针对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的情况,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先行先试符合小微企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信贷机制,创新推出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相关产品。截至9月末,辖内3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9366户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贷款授信,其中有7967户小微企业已获银行信用贷款;信用贷款余额22.48亿元,户均贷款余额28.22万元。
其次,积极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还款方式创新。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推出“分段式”、“增信式”等还款创新产品。目前已有35家银行推出了76个还款方式创新产品,今年1—9月累计对31050户小微企业转贷159.85亿元,有效实现资金“无缝对接”,减轻了小微企业还款压力,大大挤压过桥资金等高利贷的生存空间。
最后,积极推进小微微贷技术。在当前银行机构小微金融服务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温州银监分局积极引导银行机构提升自身在服务小微企业领域的技术。目前浙江鹿城农商行和瓯海农商行等2家机构与台湾中小融辅公司开展合作,通过引进台湾先进微贷技术和管理系统,优化授信流程,从开展“扫街”式营销、深入生产一线、延长网点服务时间等传统形式逐步升级至信息化、批量化、规模化的流程化管理,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创新“三大”模式
提升服务质效
一是推动小微金融“上网触电”模式。辖内银行机构主动对接' 互联网金融,全面整合各类有效数据信息,并配套设计产品和流程,打通线上融资、结算、理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链条。目前,以电商贷系列为代表的产品已成为各行小微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如' target='_blank' >杭州银行已将温州分行作为电商贷的试点行,摆脱单纯的抵押担保方式,通过对接“阿思拓”平台业务,对电商客户的销售经营及财务现金流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授信额度。目前,该银行已与温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签订2亿元协议授信,截至2014年9月末,杭州银行温州分行已累计发放电子商务贷款金额2881万元,贷款客户数达76户。
二是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如' 农业银行温州分行先行先试“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融资模式,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农行的先河;浙江乐清农商行作为温州市首家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行,积极将“农链贷”服务模式作为服务“最后一公里”战略的重点项目来推进,目前已形成“基于核心企业带动模式”、“基于交易合同分析模式”、“基于经营分包模式”和“基于信用记录分析模式”。截至9月末,该行已拓展涵盖茶叶、果蔬、石斛、大鲵驯养繁殖、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域外农业等18条农业产业链条,惠及农户522户,链条授信总额达15820万元,用信金额达12230万元。
三是深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自2013年4月温州正式升格为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城市以来,全市银行业因地制宜,探索打造既契合市场规律又富有温州特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模式。截至9月末,全市地方法人机构共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8620万元,且无一笔不良贷款发生。其中,' target='_blank' >温州银行于2014年5月成立了温州首家文化企业专营金融机构,定向为全市文化时尚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试水“两项”新机制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一方面,温州银监分局率先在浙江省实施“企业授信总额主办行管理机制”。为有效防范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风险,2013年底,该局按照“先易后难、先增后存、分步到位”的原则,甄选60家试点企业,率先在全省明确组织辖内银行签署了《温州市银行业防控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自律公约》,明确了“小微型企业授信银行不超过3家(含),大中型企业授信银行不超过5家(含),集团企业授信银行不超过8家(含)”的授信要求(简称“358”),并率先在全省开发主办行管理系统,定期监测跟踪。截至2014年8月末,授信金额1亿元(含)以上且涉及3家(含)以上银行授信的企业客户有710户,比年初减少158户。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排他性授信管理模式。选择辖内温州银行、恒丰银行温州分行等两家银行开展排他性授信管理模式创新的试点工作,并已督促其他银行机构尽快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计划,予以在全辖逐步推广。目前,参与银行和企业已分别增至10家和81户,授信余额共计10亿元,银企关系进一步巩固。
(张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