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 target='_blank' >央行意外地两年来首度降息,这显然让苦等多时的大多头们欣喜若狂。但在狂欢之后,对于此次央行降息背后有一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以下是华尔街见闻对此的汇总,仅代表一家之言:
问题一:央行为何意外降息
MFI的江勋对此的分析是:
本次降息,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很大程度上,这是一次政治性的降息。是外界压力、经济维稳及度过经济转型第一年年关的政治诉求的结果。
降息的背景是:10月中国经济延续着弱增长与低通胀格局,最新汇丰PMI更不容乐观。央行此前通过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但遗憾的是,市场并不买账。正如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承认的那样:
贷款利率3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贷款利率上升7bp至7.33%。房贷利率6.96%比2季末上升3bp,此外,3季度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从69.11%上升至71.26%。
正如海通姜超所言,这反映出企业融资条件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还在恶化。
而周四金融市场发生的“小型钱荒”加剧了市场的忧虑(详见华尔街见闻报道),这无疑又让人想起一年前那场震惊整个金融市场的钱荒。
江勋认为:
本次钱荒之本质是什么呢?就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经济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局要地方稳增长,' target='_blank' >财政部却要地方控制债务风险并且要
算旧账,这就导致地方的融资需求变相的,畸形化膨胀,而央行却想着用结构性的货币工具,来抑制这个黑洞的膨胀。
看起来,最终,央行输了,财政部平了,政治力量赢了。
本轮钱荒,可以视为地方对中央的一次倒逼;而本次降息,可以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再一次妥协,中央被迫对地方以债养息纵容,以换取地方对维稳经济的支持。目前,实际上已经不能指望私人投资来支撑经济好转。这个希望暂时放弃了。
无论从高层表态还是媒体报道来看,央行显然并不那么情愿。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9月曾报道:
过去几个月,' target='_blank' >周小川一直推动包括利率自由化在内的市场改革。但高层领导对经济可能因此承压愈加忧虑。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陷入疲软,要求人民银行刺激经济的压力与日俱增。
此前多位经济学家与官员认为,周小川不愿为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影响推行利率市场化等改革措施。他抵制了此前市场降息等更宽松货币政策的呼声,因为那样做可能激化本已严重的国内债务问题,推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
这里需要区分一个问题,资本市场的利率与银行信贷(也就是实体经济)的利率。显然,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在内的资本市场利率已经显著下行,用江勋的措辞就是“债券收益率曲线平坦得像航母的甲板”。
如MFI提供图表所示,如果用信用债收益率和利率债的利差来代表债市的风险溢价,那可以看到11月初已经创历史新低:
央行降息之少数派报告:狂欢之后,你需要思考这些问题">但正如上文所言,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很高,如下图所示:央行降息之少数派报告:狂欢之后,你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显然,首先原因在于银行业对坏账的担忧,如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到,' howImage('stock','1_601988',this,event,'1770')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业不良贷款激增,甚至连老大哥工行的坏账增长也创出八年新高。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银行对于贷款极为谨慎。这个特征我们已经在金融危机后的' 美国及欧债危机后的欧洲身上看到过,即便欧美央行反复向体系注入流动性,但欧美银行业的贷款仍然持续低迷,更多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
江勋认为银行业如今已出现了人格分裂:
一方面,不断的扩大对资本市场资产的配置,把央行输送的廉价炮弹投入到债券市场,进一步拉低了所谓“无风险利率”,并把无风险利率进一步的迁移到城投债上面,因为大家认为地方政府一定是要刚性兑付的;另一方面,在信贷体系不断收紧额度,提高门槛。即,银行试图通过无风险利率去赚钱,来补贴信贷主动萎缩所带来的利润下滑。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对利率相对不敏感的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严重挤占信贷的额度。10月发布的地方债新规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在1月大限之前,银行和' 信托争相给地方平台放宽。而为了稳增长,' target='_blank' >发改委连续批复了一大批基建项目,地方的融资需求也相' target='_blank' >应刚性扩大的。
这就造成这样的局面:随着疯狂的资金涌入,债市已经出现过热迹象,过去在高利率的时代,大家可以轻轻松松买到8%以上的安全资产,但现今高收益时代一去不复返,6%以上的城投债几乎成为绝唱。于是新的问题来了:“无风险收益率”越来越低,低到已经养不起银行理财产品,二者的收益率水平已经趋同,无套利空间可言;而同时,实体的融资利率却持续高攀,于是,储蓄开始用脚投票。
江勋认为:
公开市场已经满足不了储蓄的要求。迫于这样的压力和诱惑,商业银行开始重新扩大杠杆错配,绕开传统影子银行管道,借助于保函、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甚至P2P管道,为地方平台和基建饥渴的需求输送资金。这些3.0版本的表外业务模式,绕开了M2、社会融资规模、贷存比、信贷额度控制及国务院对地方债务总量控制的口径。
问题三:本次降息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降息通道?
在周五宣布降息后,许多看多的分析师都认为央行随后会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在价格型工具之后,数量型工具将粉墨登场。瑞穗沈建光认为12月或将启动新一轮降准。
而央行态度则颇为暧昧。在宣布降息后第一时间发布的官方解读报告中,央行试图强调降息不代表货币政策方向改变,“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而在报告的结尾,央行再度提及一直力推的利率市场化,显示出央行对此的态度。
而此次降息最显著的特性就是非对称性,且罕见的贷款利率大幅下调。江勋认为值得注意的是:
本次贷款基准利率下调40个BP,与央行一贯的作风并不相符。央行完全可以逐步的小幅降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这反映了本次降息的投机性。
我们的理解是,央行试图一步到位,而不给市场形成降息降准通道已中期打开,货币政策转向之预期。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央行的独立性并不高,若明年经济复苏乏力,甚至出现海通所言的就业问题,那我们可以预期央行会有更多“不情愿”的宽松措施。
江勋认为,无风险利率的进一步下降,将给资本市场再一次上涨的空间,这也符合降息宣布后市场一片欢腾的景象,多家' 券商在周五连夜召开电话会议分析这一利好。
从国际经验看,欧' 美股市都证明了一个问题: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无论央行口头如何表态,实际的不断刺激最大的受益者正是资本市场,而不断创历史新高的美国股市正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