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2月末,' target='_blank' >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87%,比2015年末降低0.04%,比2010年末0.80%只微升0.07个百分点。
3月28日举行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顾大型主题展新闻通气会上,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 银行业将进一步增强' 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坚持风险底线。坚持强化“三个坚持”——坚持前瞻、研判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坚持合规监管,严格检查与问责;同时坚持落实“五抓”——抓基础资产、抓交易对手、抓基层、抓网点、抓数据,不断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截至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1%,不良贷款余额480亿元,不良贷款增长趋势整体趋缓。
廖珉表示,“十二五”期间,在防范传统信用风险和各类新型风险方面,上海银行业坚持前瞻精细的风险管理,“十二五”期间成功率先化解了2200万亿元钢贸授信风险,有效管控不良贷款增长势头。
此外,为防范风险方面,上海银行业还坚持持续严格的风险隔离,注重隔离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风险传染,强化员工行为管理和基础网点管理,在2015年连续爆发的多家机构非法集资案件中,辖内未出现银行和员工参与其中的情况。
同时,坚持机构与监管的良性互动,在监管部门的提示和预警下,及时、有效防范了铜融资、票据、' 信用卡、贸易融资、商业' 房地产、异地授信、“伪基站”短信诈骗等多个重点领域的风险,守住了风险底线。
廖岷表示,上海银行业也坚持推动风险管理、监管与机构业务复杂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步进步,加强跨进、跨市场、跨行业的各类风险管控,先后开展了跨境投融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新型风险的压力测试。
同时坚持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类风险防范平台和机制。如建立“银行业动产质押平台”、“上海银行业从业人员监管信息系统”、同业公会债权委员会机制、银税互动机制、江浙沪甬四地金融司法合作机制等措施,不断夯实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是上海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胜阶段,也是' 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时期。廖珉表示,要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强上海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匹配度和支持力;发挥几大中心和自贸区的联动优势,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改革转型,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高标准的上海银行业体系。
数据显示,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资产总额、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分别是2010年末的1.86倍、1.53倍、1.49倍,辖内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是2010年末的3.4倍。同期,在沪法人机构一级分行从58家上升到了82家,一级分行从130家上升到了151家。此外,全国银行业各类功能性机构加速落户上海,一个多元化、现代化的上海银行体系日益形成。
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至2015年末,支持“'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表内外授信额度分别超过了3000亿和6000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涉农贷款等民生工程的贷款分别超过了1000亿元和2000亿元;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是1.0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