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各代表团以空前的高规格和高密度接踵访华。从新闻报道看,尽管这些代表团的领军人物迥异,但是他们来华的目标却都直指汇率。
引发汇率争议的是庞大的中欧贸易差额,中国对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几乎一半。更为关键的是,在中国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0%以上,但同期人民币汇率兑欧元却贬值了9%以上,这正好给了
中国目前是欧盟唯一的贸易逆差来源,因此双边贸易争端和谈判几乎是无法避免。但问题是,仅以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谈判的唯一目的不甚妥当。事实上,将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顺差两者简单地归于因果关系是片面的。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而中欧之间贸易顺差的扩大,正是双方“比较优势”的差距使然。 全球产业链条重新调整布局的结果是,中国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务。在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中,95%是加工贸易产生的,而这95%中又有81%是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欧盟在华企业的出口产生的。另一方面,在电力和非机电设备以及交通设施贸易上,欧盟对中国则是顺差。由此可见,中国与欧盟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是这两个经济
遗憾的是,尽管经济原理早已阐明了一切,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似乎依旧是欧盟方面的唯一诉求。欧元集团主席克洛德·容克甚至明确表示人民币被低估了25%,这与之前美国政客提出的人民币30%的升值目标如出一辙。
理论分析在面对现实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诉求时,往往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远离贸易摩擦的实践。在欧方看来,庞大的贸易逆差与具体的升值目标已经是此次贸易谈判的必然话题;而对于中方而言,人民币对外升值是必然的长期趋势,这是无法通过一次性的大规模购买欧方产品来回避的。由此,尽管汇率问题绝非中欧贸易摩擦的全部,但是中方也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而且主动的改变至少可以更加充分地保护自身利益。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汪洋)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