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即将过去的2007年,资本市场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股指也有了很大的涨幅。如何理解这一年的发展?有哪几件事让您觉得印象特别深刻?
但斌: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今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度提出了“财产性收入”。这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只看这个提法,可能感觉只是一小步,但如果回顾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原来的公有制走到把财产性增值收入写到党的重要文件,这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30年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家户户确实是没什么财产而言,而现在人们确实富裕了,闲散资金也多了,也开始考虑理财。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本身也说明了中国的巨大变化,现在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其次,股权分置改革在今年基本完成了。这一改革,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影响深远,有点类似1978年刚开始改革开放时的包产到户。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了,对资本市场是有长远影响力的事情。这为中国上市公司和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准备了一个新的平台。
今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很快,这其实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也可以看成是大国崛起的标志之一。货币升值本身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强盛,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以猪肉价格上涨为主要信号的许多商品要素价格的系统性上涨,在今年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可能意味着,中国正将由低通胀发展到温和甚至快速的通胀。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
回顾2007年,印象深刻的主要是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每件对于投资来说都是影响深远的。比如说人民币升值,假如说这真的是意味着一个大国正在开始崛起,那你就很容易理解现在的投资阶段了。早期比如荷兰、葡萄牙那些面积不大的国家,他们的崛起主要依靠在全世界扩张。现在的国家如果要崛起,则要靠资源丰富,靠人口众多,比如所谓的金砖四国。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的崛起只是刚刚开始,那么考虑到一个国家崛起的时间跨度,我们可以相信中国仍然还有很大的潜力。而且,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纵深,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的持续性也应该比一般的国家要强得多。
如果看到了中国现在正在发生的这些积极变化,那么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资本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您个人在2007年选择了怎样的策略?年初和年末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但斌:我们事实上就是看到了中国的这些变化,并全力以赴。2004年前后,我们就开始设想中国的未来,并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全力以赴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假如我们相信前面提到的几点,相信这些代表的是积极的方向,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选择最好的资产,买入并坚持。只要中国的大方向不改,我们的策略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我们会按照既定的方针来做。现在和2007年初相比,我们的策略没有变化,仍然是在买入并持有。就在今天,都还在买。当然,依托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管理的资产规模扩大了很多。
证券时报记者:回首2007年的投资,您有遗憾吗?
但斌:没有任何遗憾,我们已经是全力以赴了。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我们在2004年、2005年预见到历史性的机会来了,但是那个时候资金不够。直到今天依然遗憾。我们想的做的,都是往一个方向走,但就是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让我们实现全部的抱负和愿望。
选择最好的资产买入并持有
证券时报记者:2008年中国将经历政府换届、奥运举行等很多重要的事情,对于这一年的市场形势,您有怎样的判断?对投资者有怎样的投资建议?
但斌:总的来说,2008年也是在前述几点大背景下的一年。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是不是涨了两年' 行情要到头啦?奥运会结束就要抛出啦?我想,2008年市场的振荡可能确实会加剧,毕竟前两年涨了那么多,这也很正常。但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它肯定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只是就明年一年而言,赚钱可能会更难,振荡加大,对投资者是个考验。我估计震荡幅度应该会比较大,应该是整固的一年,积蓄下一波上涨力量的一年。从2008年的盈利来看,一些现在的所谓白马股、绩优股,其估值可能是高了一点。但等再到了2009年,估值可能又不高了,市场又有了向上的力量了。
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调整,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该怎么操作我也很难给出建议。我只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坚持继续选择最好的资产,买入并持有,不管市场出现怎样的大幅度振荡。
基于对中国崛起的长期看好,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买入并持有。虽然2008年振荡可能会加剧,但这并不会妨碍你选择这样的操作思路。
证券时报记者:假如预计到2008年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大的振荡,那为什么不考虑选择先卖出一部分,然后再在较低的水平买回来?如果坚持持有,而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管理的客户净值可能会大幅下挫,从而你的职业声誉也会受到质疑。不担心这种危险吗?
但斌:上涨或者下跌,这些其实都是投资的组成部分。谁也不会永远处于顺境。巴菲特的' 股票 在历史上都大跌过好几次。投资业绩波动其实是很正常的。但你绝不能失去你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哲学体系。要失去这些体系,那作为投资人你就很难做。既然我们看好中国比较长时间的发展,那我们所做的就是需要坚持。
证券时报记者:在和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面谈调研的过程中,您感觉到现在的上市公司有哪些变化?
但斌:变化太大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市值很大,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也能与国际大公司相比肩,上市公司的视野更加开阔。很多公司开始走向国际化,企业家的视野早就站在了很高的高度考虑问题,绝对不是像以前那样。
这些变化,也让我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充满了信心。中国人根本不笨,在学习新事物方面很聪明,这样的聪明才智,会让中国人的财富越来越多。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的市场发展太快了,在各项硬件方面,已经不比他们差了。只是现在还受制于一些行政管制,创新不够,新的品种也还不多。中国人如果放开手脚来学习的话,前景不得了。
如果说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有一些什么不确定性的话,那主要是担心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或许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离。如果中国的和平经济建设环境不变,这个投资市场一点问题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都阻挡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私募之路挑战仍多
证券时报记者:在2007年,私募基金行业开始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并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怎么看私募行业的这一变化?
但斌:事情发展毕竟都有高潮期和低谷期。像私募这个行业,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比如以前都是私下在做,现在则可以采用信托形式了,有了这样比较规范的平台,当然就可以比较公开的去操作,可以去公开讨论。今年还有不少人是从公募机构转到私募的,其中有的人原本就是很有公众知名度的。
证券时报记者:越来越多的来自公募机构的专业人士进入私募基金,这会不会给私募行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但斌:我想不会有多大的压力。投资市场这么大,并且在迅猛地发展,这样的平台本身就不可能多一个或几个投资者就饱和的。这样的时代应该是造就出一批巴菲特、彼得林奇、罗杰斯,真正的大事业是需要一批人共同发展,需要分享和相互激励,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有些人说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竞争像春秋战国,为什么一定要争得你死我活呢?投资市场展应该百舸争流,造就一批英雄出来。这个市场太大了,每个人只是沧海一粟。很多行业都有天花板,唯有投资市场没有顶,只要你有能力,大家可以共同在这个市场中求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私募的未来发展,除了信托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渠道?
但斌:在国外,要设立一个基金很容易,在国内则比较难。比如说发信托,很多人都挤这个独木桥,还要资格审批。在国外,你要设立很方便,但如果没人投你的基金,你再折腾也没用。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基金平台应该是大家都可以拥有的。就像卡拉OK,大家都能唱,能不能吸引到别人,要看各自本事。
(责任编辑:王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