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上升近50%,达到创纪录的2620亿美元,但在去年最后3个月,进口增速均超过了出口增速,表明存在争议的外汇储备大幅上升期可能正渐近结束。
此外,欧盟(EU)在2007年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中国对扩大后欧盟的出口额上升了29.2%,而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出口额的升幅仅为14%——不过,由于对华出口较多,欧中双边贸易赤字仍远低于美中贸易赤字。
与此同时,美国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份贸易赤字达到14个月高点,近期净出口猛增的局面出现停滞。贸易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并非全部原因)在于油价高企,这使得人们对于美国利用强劲的全球需求防止本国经济衰退的能力产生了新的担忧。
美联储(Fed)理事弗雷德里克 米西金(Frederic Mishkin)承诺,美联储将采取“及时、果断和灵活”的措施,遏制信贷紧缩的影响。
去年12月份非石油类进口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突出表明,由于美元走软,美国可能面临输入通胀的风险。
在纺织品和鞋类(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需求保持坚挺,以及电子产品和金属(尤其是钢铁)出口急剧上升的推动下,中国2007年总体贸易顺差较2006年增长47.7%。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表示,去年12月份出口增长21.7%,当月进口增幅为25.7%,巩固了进口增长从10月份开始超过出口增长的趋势。
自2004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进口增长从未连续三个季度超过出口增长。
考虑到年底是中国玩具和其它商品的出口高峰期,这种转变尤其令人瞩目。
多个因素推升了中国2007年的进口成本,其中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石油和铁矿石。但上述新趋势的最大驱动力,是中国国内投资居高不下和海外需求——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需求——日益下降。“中国的投资需求非常强劲,而其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则较为疲弱,”龙洲经讯(Dragonomics)的葛艺豪(Arthur Kroeber)表示。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王志浩(Stephen Green)表示,上述贸易数据意味着,2007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仍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10.5%左右。对于一个中国这种规模的经济体而言,这是史无前例的。王志浩认为,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将继续扩大,不过增速会有所放缓。
自2005年年中中国政府正式打破人民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以来,人民币已升值12%左右,这降低了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限制了贸易顺差的规模。但迄今为止,人民币升值似乎并未对中国出口产生任何实质影响,中国的出口仍极具竞争力。
译者/朱冠华
(责任编辑:刘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