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代皇帝秘史》记载,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站在山头上欣赏长江的风光。乾隆看到长江之中百舸争流,码头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心念一动随口问旁边陪同的住持法磬禅师:“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法磬禅师神色淡定地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事实上,一语道破天机的远不止法磬禅师,司马迁也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早就点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住。”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删繁就简的逻辑,来审视日渐复杂与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约略看到芸芸于其中的也只有两只船——资金的供体与受体,套用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名作《千与千寻》的片名,不妨将这两大主体更简约地称为——“钱与钱寻”。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下一个经济周期定下了基调:已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了探寻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下本土企业如何应对不断抽紧的银根,《首席财务官》杂志广泛调研了本土企业的资金供求状况,并在国内首次系统性梳理了国内泛金融领域内的银行、证券市场、PE、典当、融资性租赁等形形色色的、可能存在的资金供给渠道的状况,同时结合国内众多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判断,就2008年“钱与钱寻”的整体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的预测,以供广大本土CFO参考。
在中国当代企业金融史上,再没有什么因素比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更具戏剧性和象征意义了。作为历次宏观调控的实际受力面的银根,犹如非洲草原上神秘莫测的降水云团,在普降甘霖的丰水期壮大了一大批快速扩张的企业,然而在萧条严酷的枯水期又亲手导演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如今10年来首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阴云密布,在多年低利率资金供给下创造了GDP两位数增长的本土企业将何去从?
国内诸如银行、证券市场、PE(私募股权投资)、典当、融资性租赁,甚至地下金融等泛金融领域将发生怎样的变迁?四大融资渠道的结构性调整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显著性地改变了国内金融行业的生存环境,以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的本土融资渠道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趋势性变化,其中结构性调整将是所有融资渠道的主旋律。银行 :告别一刀切式的从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景气处于2007年底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第4季度银行资金头寸紧张状况凸显,银行家反映资金头寸“紧”的占比达历史峰值的28%,比上季度大幅提高9.9个百分点。而银行家反映资金头寸紧张是趋紧的货币政策和资金来源减少合力作用的结果。调查显示,反映资金来源“增加”的占比为52.6%,比上季度下降8.1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点。其中,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减少对其影响较大,反映企业存款“增加”的占比从第3季度的58.2%降至第4季度的53.8%,大幅下降4.5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更是降至33.1%的历史最低点,比上季度大幅下降7.8个百分点。
1'>2'>3'>4'>5'>6'>7'>8'>9'>10'>11'>下一页 (责任编辑: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