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来看,二战后全球经济经历了两次扩张。第一次扩张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3年,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持续高速发展“黄金时代”,之后1974-1982年步入“滞胀”时期;第二次扩张始于2003年,美国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扩张势头放缓,世界经济前景疑云密布。
对比这两次经济扩张,不难发现诸多相似之处,如货币过度扩张引起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引发物价上升,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等等。笔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将面临20世纪70-80年代滞胀时期以来最严峻的形势,我国在经过几年高增长之后也将面对新的挑战。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以应对滞胀的出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战时美国远离世界战场,凭借其通过战争积累起的雄厚实力,二战结束后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马歇尔计划”,开拓了国际市场。西欧各国则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然而,在经济内生增长能力很强的情况下,西方国家不仅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且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1950-1959年,美国商业银行私人信贷年均增长9.7%,经济增长率为3.1%;1960-1969年,私人信贷年均增长10.1%,经济增长率为4.3%。1970-1973年,私人信贷年均增长12.7%,而经济增长率仅为2.8%。英国、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与私人信贷相仿,西方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货币供应量与实际财富决定的货币需要量日渐脱节,通胀压力逐步增大也就在情理之中。
技术进步以及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促使西方国家工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但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国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设备利用率普遍降低。其中,英国问题更为严重,1966-1977年为44.4%,1971-1980年又下降到34.8%,近2/3的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设备利用率降低直接导致利润率的降低,从而把西方发达国家从长期的经济繁荣期推向了长期经济衰退期。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钢铁工业普遍出现1929年危机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幅下降,美国钢产量减少45.7%,英法两国的钢产量降幅超过1929年的危机。
欧美发达国家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固然不足以消化过剩产能,国际市场上,由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收入较低且增长缓慢,无法通过增加进口形成对发达国家产品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过程中及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无序状态,国际流动性的充裕使得各经济主体形成通胀预期,价格向下调整受到极大制约,从而首次出现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共存的现象,即滞胀。
面对国内生产成本高昂和产能过剩,欧美发达国家只能将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亚洲四小龙由此崛起。但产能过剩和产业国际转移直接导致欧洲制造业衰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由于这种上升是因为制造业的衰落而非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并没有创造出额外的就业机会,失业率高企成为欧洲经济长期挥之不去的阴影。2006年欧元区失业率为8.3%,德国2007年1月份的失业率还高达10.2%。
在经过衰退和低速增长之后,美国再次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1990-1999年,美国在信息处理、软件上的投资占所有非住宅投资的比重从28%增加到35%,信息技术投资的加速直接提高了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部门的信息化改造也促进了投资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同欧洲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扩张,同上一轮相比,本轮经济扩张没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因素,而同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从2001年1月开始,美联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降低了借款成本,在一年内先后11次降低短期利率,从6.5%降到了1.75%,并且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6月又降了0.75%。在低利率政策的推动下,美国房价急剧上升。据Freddie MacFreddie计算,整个90年代美国房价涨幅为46.5%,但是本世纪前6年就上涨了59.8%。这种情况下,房产拥有者财富随之上涨,部分人以此为抵押再次向银行借贷,然后投资于房地产,房地产投资本身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0-2004年,美国GDP年增长率均为2.5%,房地产支出约占GDP增长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房地产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这五年美国GDP增长的平均速度只有1.7%。
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导致消费膨胀。根据美联储的估算,美国家庭把房地产增值收益的50%用于消费支出。目前,美国消费占GDP总额的70%以上,成为这轮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对其它国家创造了庞大的外部需求,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并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直接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又进一步促进了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国的经济增长。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首先使得欧美经济遭受打击,之后将波及新兴市场国家,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从而可能终结这轮全球经济扩张。
有分析认为,相对于顶峰时期的价格,美国房价估计要减少25%才能达到较为合理的价位,而目前才跌了6%左右,因此,未来几年美国房价还将继续走低,美国金融机构与房贷相关的最终损失可能数倍于现在已经披露的数额。另外,经济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考虑次贷的损失不能只估计次贷市场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损失,还必须要考虑各经济部门所受的影响。曼哈顿研究所12月11日发布报告指出,华尔街每失去一个工作岗位,纽约就会同时失去两个工作岗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美国整个经济同样如此。次贷危机影响的人群已经不限于低收入群体,正在向正常甚至高收入人群蔓延,与此相应,正常房贷、车贷、信用卡等传统的信贷领域违约率也开始上升。美联社12月份公布的分析报告表明,美国消费者信用卡违约率正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攀升,其中拖欠还款90天以上的账户增幅最大。
尽管目前欧盟金融市场动荡的消极影响基本上被控制在金融行业,但有迹象表明其他经济部门也开始受到影响。银行不仅相互间不愿拆借,而且也收紧了对非金融行业和家庭购房等消费的放贷条件,使得非金融行业和家庭消费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贷款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经济前景自然难以乐观。
如前所述,信用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提高是两轮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西方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货币供应增长率提高在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在长期内只能提高价格总体水平。以食品和能源价格为先导,通胀正在全方位蔓延,去年11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4.3%,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7.2%,欧盟统计局数据则显示,欧元区11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3.1%,创下了自1997年1月该数据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新兴市场国家通胀也在加剧,去年11月份,越南通胀指数高达10%,印度尼西亚为6.71%;截至12月10日,俄罗斯年通货膨胀率已达到11.1%。面对多年来积累起来的过量流动性,2008年全球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而经济增长方面,目前世界各国都下调2008年经济增长率,美国作为次贷危机重灾区,前景堪忧。美国消费市场高达10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一旦明显放缓,新兴市场国家的外部需求将遭受打击。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消费不到2万亿美元,很难替代美国减少的消费。更何况欧洲的经济前景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拖累,其进口需求也将大幅减少。在此背景下全球产能过剩可能重现,滞胀压力逐步显现。
一旦经济陷入通货膨胀与增长停滞并存的所谓滞胀局面,宏观政策将面临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如果实施扩张性政策,必然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实施紧缩性政策,又会打击本来业已不振的经济。正因在滞胀环境中传统的宏观政策难以奏效,所以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滞胀调整期。
近来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央行已经面临这种政策抉择的苦恼。次贷危机开始影响经济基本面,但同时,能源、食品等商品价格又大幅上升,央行只能采取微调或按兵不动的观望态度,可以说,欧美滞胀苗头初现。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尚好,但应防患于未然,抢在滞胀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政策,尽可能将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布鲁金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责任编辑:刘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