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商集体焦虑,盼望寒冬。 透过最近地产巨头闪烁其辞的言论,以及坊间七嘴八舌的热议,这样的结论似乎并不为过。 曾几何时,地产简直成了“诱惑”的代名词。2007年,至少有两位著名企业家在对《英才》记者形容自己坚持主业、抗拒诱惑的时候,提到了“拒做地产”。 而自2007年12月以来,“拐点论”通过万科董事长" 王石的嘴不断被放大,直至今天整个房地产业都笼罩着“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以一个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言论,能够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并不多见。诚如" 万通地产(" 600246行情," 股吧)董事长" 冯仑所言,“这次讨论很有意思,政府部门不怎么发表意见。以往是倒过来的,政府部门出台一些政策以后,地产企业才开始说。” 最令人纳罕的还在后面,在《英才》记者就房地产业的“拐点”或曰“寒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对此表示担心或忧虑未来。哪怕是稍具实力的企业,也乐意把“拐点”看作“理性的回归”,把“寒冬”视为“洗牌的机遇”。当然,这跟他们提前为自己储备了" 土地、资金等的“粮草”不无关系,但其所表现出的不惧严寒的精神状态,则更令人吃惊。 回顾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业第一次遭遇严厉调控时“闻寒冬而色变”的情景,不由得让人会略有担心:难道,过了“8年好日子”,地产商就可以强大到藐视一切的地步吗?这一点,王石经常谈起的一个问题倒是颇具现实意义,中国房地产业的集中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带头大哥”万科,所占份额也不过1.4%——这与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能占到10%甚至更高的份额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如此分散的格局,即令万科也不过是“瘸子里的将军”,如果“寒冬”不幸持续很久,能否熬过去还真的很难说。 不过,王石并不只是说说而已,2007年销售额刚刚突破500亿的万科,还在真刀实枪地引领着“降价”的风潮。在短期内,万科还迅速在众多城市推出降价的措施,相信也会对多个城市的预期造成影响,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如此看来,尽管人们对“王石卖拐”褒贬不一,但万科“领降”,则让人们更乐意接受。万科“领降”,SOHO中国董事长" 潘石屹认为是其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清理门户”——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当年的“国美价格屠夫”一样。 国人对于高房价的焦虑,已经持续了几年,所以国人才有“盼望寒冬”的愿望。如果万科能够尽己所能带动房价调整至“理性状态”,自然是件好事。 而按照王石的说法,自己由“登山客”转身“卖拐者”的理由,也是急于给同行提个醒。但是,他面对的是个在好年景里“作秀”盛行的群体。这个集体浮躁的行业,会有多少人能够撑过这一轮调整? 这一次,轮到地产商集体焦虑了。能让他们摆脱浮躁、回归理性,能让整个行业健康而规范,更是件好事。 “王石先生对房地产已经快有三年不放话了,而一放话就提出‘拐点论’,结合万科大力鼓吹的房地产产业化,这很可能是因为万科准备好了过冬,然后就盼望着寒冬快来。”1月31日晚,在上海卫视“头脑风暴”的节目录制现场,嘉宾罗振宇尖锐地提出自己的质疑。 罗所指的是,自2007年12月13日以来,王石一直充当着房地产业“拐点论”的鼓吹者,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王石卖拐”。 尽管王石始终强调自己一直是被动回应“拐点论”,万科方面也对《英才》记者表示,“拐点并非万科首创”,但细心的人会发现,最近涉及“楼市拐点”的重要论坛、节目中,几乎都少不了王石的身影,这也难怪业界将“拐点论”与王石画上了等号,更有人质疑王石“卖拐”的真实意图,最为尖刻的是" 任志强,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也许背后还藏着许多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秘密’,或仅仅是源于这些‘秘密’而作‘秀’。” “如果说房地产有寒冬,那我们是做了准备,关键是我一直给同业呼吁,而同业并不当回事情。”针对罗振宇的质疑,王石作出了如是回应,但这恐怕还不足以消弭人们的疑问。其实,王石自己之前也说过,“特别是2003年之后,我出席一些场合,一般主持人都会这样介绍:现在请著名的登山家王石先生进行讲演,顺便提一下,他的企业也办得不错。” 与“拐点论”相应,稳稳坐在地产老大位置上的万科,最近还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推出最高达30%的降价,并在北京推出特价房,还在上海举行针对“万客会”会员的特惠活动,种种或明或暗的降价行动一次次地被人们拿来说事,作为出现拐点的证据。 不过,带头降价并没有让万科快速回笼资金,其2008年1月的" 楼盘销售金额仅为18.5亿元,比去年12月少了70%左右。 这在几个月前是不可想象的。从托人找关系去抢房,到降价优惠持币观望,这两个画面之间似乎少了太多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