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行(' 601988行情,' 股吧)私人银行部投资顾问 李世彤
2008年1月中旬之前,股市最流行的词汇是“次级抵押贷款”,但是,1月21日之后,' 中国平安(' 601318行情,' 股吧)的巨额增发将最流行的词汇毫无争议地变为“再融资”。它不仅仅是沪综指跌破5000点并直探4000点的罪魁祸首,它甚至令整个A股市场产生恐慌、闻“融资”而色变,即便是' 中国联通(' 600050行情,' 股吧)、深发展等曾经的“巨无霸”,在“空穴来风”的融资传闻时,也同样脆弱不堪一击。不过,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对论毕竟是经过了历史的论证,利空在走到极端时会转变为利好,刚刚在股东大会上通过再融资方案的中国平安高开高走放量上涨,盘中一度达到涨停。
自上市以来,中国平安等保险股一直是机构青睐的投资品种,证券投资基金长期驻扎在内。即便巨额再融资方案出台后,各机构的观点仍然是普遍看好。安信证券1月21日的研究报告虽然将评级下降至“买入-B”,但是6个月的目标价位仍然维持130元不变;东方证券1月28日的研究报告“增持”评级不变,其6个月的目标价99.75元,虽然在研究机构中较为谨慎,但仍然远远超过目前平安的股价。虽然股市的下跌令保险股的投资收益下降,但是国内保险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仍然是极大的投资亮点。更何况国际寿险巨头ING的市值仅5000多亿人民币,借次贷危机扬帆出海进行金融并购的中国平安,如果千亿融资成功,资本金规模将跻身全球寿险前十强。
来自技术面的分析更为直接。早在去年12月份,中国平安就出现了机构撤退的迹象,进入2008年,大资金撤离更加明显——技术面的术语为“先知先觉的资金”提前撤离。不过春节之后,虽然平安股价仍未止跌,但是跌势明显减缓,而成交量则持续活跃,资金流向转为净流入。尤其3月3日大非解禁当日,中国平安放量横盘,大资金收集筹码的意图十分明显。
显然,累计跌幅超过50%的中国平安已经具备了长线投资价值,而3月3日的31亿股大非解禁恰好提供给多方主力低位建仓的机会。3月5日股东大会以92%高票通过再融资,不仅原来的法人机构投赞成票,包括众多的流通股东也赞成增发。当大非解禁后减持欲望不强,甚至宁愿承受股价下跌也要为了长期发展而再融资的行为暂时改变了时常空头的看法。正是再融资始作俑者的上涨化解了大非减持的压力,才使市场重拾蓝筹股的信心,因而出现“平安大非解禁日,正是股指上涨时”。
当然,此时如果说“蓝筹股见底”显然为时过早,蓝筹股“再融资”危机并未化解。理论上再融资仅是市场行为,且会增厚上市公司的收益。但是在制度缺陷下,很容易引发“蓝筹融资竞赛”。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仅仅是个导火索,其实是A股股权分置改革不彻底的必然结果。如中国平安最大的股东汇丰保险为H股持有者,当A股价格明显超过H股时,公司在A股进行再融资的动力非常强,而平安融资给同行业的' 中国人寿(' 601628行情,' 股吧)带来竞争压力,逼迫中国人寿不得不也借助融资增强企业竞争力。另外诸如' 中国石化(' 600028行情,' 股吧)、' 大秦铁路(' 601006行情,' 股吧)等传闻再融资的企业,其大股东多为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大量减持流通股的可能性很小,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市值考核制度尚无法建立,在此前提下,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进行再融资的欲望相对强烈。
目前,连续的下跌甚至股价对折也令投资者的信心大打折扣,刚刚撤出的机构资金也不会在短期内快速回流,蓝筹股启动的资金明显不足,因此蓝筹股将反复震荡进行筑底,适合逐步逢低建仓并适当进行高抛低吸。不过在蓝筹已经普遍超跌下,短期的筑底有利于股指稳定,而市场机会则更多集中在再融资压力不大、对资金需求小的题材股,如即将采集奥运圣火将为奥运概念带来机会、来自于创业板启动的创投概念,以及期货火爆带来的期货概念、上海本地企业重组的机会等。无论如何,切记一点,控制持仓、等待时机。
(责任编辑:和讯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