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绝不能把CPI创新高,当成一个短期的经济现象去对待。当食品类价格屡屡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且这种推动力有可能长期存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摈弃短视思维的局限,以长期思维来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只有这样,CPI上涨的压力才能最终得到化解。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的统计数据,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如此前公众预料中的那样,同比上涨8.7%,创近十二年来的月度新高。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6.6%,增速再创3年来新高。
其一,涨速的趋同性与主导上涨因素的非重叠性。从去年至今,PPI与CPI涨速的差距越来越小,这意味着PPI向CPI传导的速度在加快,二者的趋同性日益明显,但这种趋同性仅仅体现在涨幅的影响与传递方面,并不体现在主导上涨因素的重叠方面。
这一点从具体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2月份,CPI同比上涨8.7%,食品价格上涨23.3%,仍是带动CPI上涨的主因。2月份PPI较上年同期增长6.6%。从品种来看,其中,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7.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8.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7.9%;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7.7%、15.0%。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即CPI的上涨动能,除了粮食价格的带动,PPI的传递效应对CPI的上涨亦构成明显压力,这使得化解CPI压力显得更为紧迫。
其二,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此前所言,目前的价格上涨,仍然属于由农产品价格上升主导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它与全面的、持续的、轮番的价格上涨引起的明显通货膨胀还是有区别的。在2月份的CPI当中,除了食品类价格上涨了23.3%,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6%,其他项目涨幅都非常小,像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还下降了1.4%。但是,对于PPI传导可能引发的更大的价格上涨压力必须给予足够的警惕,以防止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转化。
CPI、PPI涨速的趋同性与主导上涨因素的非重叠性决定着,要化解CPI的压力,应该各有侧重点,才能使调控取得好的效果。而且,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长期解决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南辕北辙,头痛医脚、脚痛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