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康2018年10月19日
一个世纪以来,' target='_blank' >上海银行公会同仁们致力于信息交流和秉承金融报国的理念,一以贯之的使命,虽有跌宕起伏,长期中断,但始终坚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坚决维护金融稳定。
今天我突出讲三个问题。
一、' 银行既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支持手段,也是必要的制约手段
大家都知道,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做出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的论断。其实,更早在1978年的8月9日,邓小平视察天津时,当市委汇报到资金不足的问题时,他指出:国家分配资金不是好办法,今后可以搞银行贷款的办法,不搞国家投资。搞国家投资那是懒办法。贷款,他就要精打细算了。
1979年10月4日,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他指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现在每个省市都积压了许多不对路的产品,为什么?一个原因就是过去我们的制度是采取拨款的形式,而不是银行贷款的形式。这个制度必须改革。任何单位要取得资金,要从银行去借款,还都要付利息”。
10月8日,邓小平在这次座谈会上再次指出:“是否设想这么一个问题,把财政制度改为银行制度,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更新技术的杠杆。银行本来就是要生利的,可是我们现在的银行并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比如,一个企业,应该向银行借支,银行收取利息。从' 法律上讲,你不偿付,要赔款的。要有经济法律。银行本身就是讲利钱,要不然那个银行办什么?”
邓小平在此明确了银行同企业的正常关系。他的讲话振聋发聩、一针见血指出了改革的要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银行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好银行在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在任何年代能持续经营是银行必须维护的生命线
纵观百年历史,所有存活者的背后都背负着苦行僧般的自律和顾全大局的道义。银行也由此拉开了之间的距离。越自律、越对风险认知敬畏,你就越健康。多少年来,我们经历了许多不良贷款和不良做法的严峻考验,为此,必须高度警惕对资本的侵蚀、流动性的破坏、大额敞口的增加和不良资产的累积以及拨备的削弱,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持续经营。上海银行公会的历史告诉我们,系统性的关联也是一个威胁到' 银行业持续经营的现实风险。
1921年7月初,中法实业银行因亏损,突然宣布停业,造成了整个上海市场的巨大震动,为了维持金融稳定,上海银行公会决议,出面垫款代兑该行发行的上海地名券,从而平息了一场可能蔓延的金融风波。
三、积极拥抱创新,科学把控创新中的风险
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上海银行公会的同仁们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的征途上。1932年的中国征信所和1933年的上海清算中心(中国第一家票据交换所),以及在民国初年发行的银行周报,对金融、财政乃至经济的问题贡献非常卓越,伴随了中国金融三十年。周报远销英、美、日及新加坡等南洋各国,使得上海金融中心也成为了当时亚太地区的创新中心。
今天,人工智能及相应的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改变银行业务的传统模式和管理方法。而人们对金融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日新月异。在这个大势面前,要求银行业及监管单位必然要跟上形势的发展步伐,大胆地拥抱创新,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这个大势面前,对银行业新的创新条件下的风险防控,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比如说,第一,什么是未来的货币和它的体系,第二,怎样做才能保证在创新的环境当中,实现网络安全和客户隐私的恰当保护。第三,在新的技术环境条件下,怎样有效地执行反洗钱。
同志们,一百年过去了,上海金融前辈们的人生道路没有白走。往前看,路依旧漫漫,愿大家上下而求索。
谢谢!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