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宏观经济因素或早或晚总要反映在股市上。
这个说法总体上正确,但也有例外,比如人民币升值。
上周,就宏观经济层面而言,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了7元大关。
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开始至今,从“破八”到“破七”,已经历两大整数关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约4%,是速度最快的时段。纵向来看,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呈现加速趋势。
回想本轮大牛市启动以来,人民币升值因素被普遍理解为支持股市急速上升的重要理由。有人甚至断言,只要人民币升值不停,股市就不会停下上冲的脚步。从2006年乃至2007下半年的大涨盘势而言,这个理由似乎得到了印证。不过,除了少数直接受益的公司,在2008上半年以来的大幅度调整中,虽然同期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最快,但升值因素却并没有显现“应有”的效应。
因此,人民币升值成为支撑股市上涨的结论看上去十分可疑。
反驳者或许会说,笔者这叫“事后诸葛亮”———人民币升值因素当然是重要推动因素,只不过由于流动性的收紧,资金与" 股票 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才导致了巨幅下跌。
我想说,事后诸葛亮虽不能预见未来,却有可能总结过去,让我们的投资决策少走些弯路。
总结的结果之一就是,在目前的市场上,甚至在所有的市场上,大趋势形成之后,所有的理由都是片面的和局部的,只有流动性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波动才是最为关键的。正像有人所说,“救市不能救势”一样,某一利好因素并不能直接成为推动乃至支撑一轮牛市的基础,同样它也不能成为挽回颓势的救命稻草。多方因素造就的市场不可能用某单一因素进行解释,进而由此形成投资决策。
现在,人们都在寻找人民币“破七”给股市带来的影响,而事实上,人民币汇率“破七”只是个心理关口,除了具备炒作价值外,其本身对市场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破七”当天,市场热炒了如造纸等受益行业,但明显属于过度炒作,换句话说,它只是临时理由而非可以信赖的长期投资依据。
本周,国家统计局将公布3月份及第一季度CPI数据,如果说2月份CPI数据出人意料是因为雪灾和春节因素,那么如果3月份CPI数据再创新高,就意味着通胀有恶化趋势。也就会引来更为猛烈的调控措施,而流动性的抽紧则不可避免,由是,市场也会产生新的变化,而这可能才是宏观因素在股市上的真正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