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强
晨报讯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已经突破130美元,而国内还在为油价该不该放松管制而争论不止。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上海论坛2008”上指出,目前政府实行的价格政策,扭曲了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阻碍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他建议,要素价格的形成应由行政定价主导转向市场化定价。
5月25日至27日,“上海论坛2008”召开,开幕式上吴敬琏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国现在已步入人均2000到3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过去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由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这种增长方式曾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超常、高速度增长。但是一些问题在近年来逐步显现。
吴敬琏指出,从要素投入驱动角度看,原有增长模式面临三方面挑战:首先,因为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其次,由于资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发了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最后,原来的超高速增长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实现的。
从出口需求驱动的角度看,中国近年出现了东亚那些采用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曾出现过的类似问题,即出口企业、出口产业技术水平低,主要是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然后又因为数量扩张造成和贸易对象国的摩擦加剧。同时,' 外汇存量大量增加,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凸现。由于大量收购外币,造成了本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以致引起资产价格和CPI的上涨,也就是资产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这些问题迫使我国必须尽快从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转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
事实上,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型的观点提出已经多年,但是转型进程至今仍显缓慢。尽管2008年国际上的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但考虑到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持续攀升的现实,我国管理层除了推行从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以外,还辅以临时性的油电煤等生产要素价格干预政策,国内的要素价格表现与国际“脱轨”,这种价格干预政策已引发市场争议,推进要素价格改革的呼声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