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安倍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 日元贬值和摆脱通缩,那他已经初步达到了目的。从2013年初开始,日元对" 美元的最大跌幅已经达16%;而几个月后,日本的通胀就开始上升。根据彭博经济学家的预计,日本今年的核心CPI将会自1992年来首次超过1%。截至今年3月,日本的名义GDP已实现连续六个季度增长,为20年来最长的连涨。
但这其实并不能算成绩,因为日元印刷注水多了,物质财富总量相对稳定,那么纸币自然就不值钱了,对美元就会贬值,在国内商品就会发生通胀。与此同时,用贬值的日元衡量GDP,那么GDP增幅自然上涨。
真正对日本经济复苏有推动作用的:一是日元贬值推动日本的产品出口,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顺差,从而带来GDP的增长;二是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工资增长,拉动内需。
然而,现在看来,这两个目标均未达成,首先是其增加贸易顺差的希望已经破灭。虽然日元对美元贬值了16%,超过了10年通缩期间的贬值幅度,但日本的贸易赤字仍然持续扩大:2013年贸易赤字达11.4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5.3%;2014年上半年贸易赤字7.6万亿日元,同比增长57.9%。
如此糟糕的贸易数字可以找到一些借口,比如在日元升值期间,大量日资企业海外投资建厂,分流了日本本土的制造业出口。比如" 本田汽车在" 美国出口汽车量已超过日本本土;此外,随着日元的贬值,日本企业从国外采购能源、食品的成本更高,从而推高了日本的进口。2011年福岛核危机导致核电站的关闭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但这并非是2013年4月以后才出现的突发事件。
安倍经济学的第二个出路是提高企业利润,推高工资增长拉动内需。但这个效果也并不明显。日本2014财年一季度(4月1日~6月30日)制造业利润增幅为17%,但其他行业的利润下降了32%。总体利润增长12%,虽有效果,但并不特别明显。
从企业利润传导到工资则更显微弱。日本厚生劳动省" 数据显示,今年6月,经常性薪金同比(年率)增加了0.3%,表明一些公司正逐步提高薪资。但扣除通胀后的实质薪资却是降低了3.8%,为近四年半的最大降幅。这也是连续第12个月下滑,表明薪资增长仍慢于物价上升的步伐。
实际薪资的下降是对内需的直接杀伤,这表明即便日本的名义GDP是增长的,但日本人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正在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4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将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按照一般规律,在税率提高前的几个月,日本国内消费激增,而在加税后,在收入状况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日本民众的消费成本被迫提高,消费额转而下跌。
总而言之," 日本央行虽然实施了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但日本国内利率已经非常低,并不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故而对企业运营作用有限;而政府增加消费税的行为更是直接打击了内需,无助于日本经济的真正复苏。
(责编:郑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