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两次连续降息无疑对债市构成利好,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债券类产品,导致这一品种成为近期市场的热点。统计显示,未来7天在售的人民币' 理财产品,' 债券类的数量已经超过信贷资产类的数量,银行理财产品的变局开始显现。
火暴的债市
在9月15日央行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中小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后,本月央行再度利率双降。有媒体报道称,央行日前临时将招标方式由通常采用的利率招标改为数量招标,对发行利率预先设定了3.70%左右的指导区间。但是这一发行利率仍然较上周下跌20.69个基点,这些都意味着利率下降通道已经打开。
由于中国与美国的基准利率(现在为2%)相比有大约200个基点的空间,故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较大。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央行将在今年至2009年间共降息四至五次,累计降息幅度可能会达到108至135个基点;而随着通胀形势的缓解,央行信贷的限制也会进一步放松,存款准备金率长期判断也将有数次下调。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东兴证券债券分析师傅浩告诉记者,在宏观经济进入减息周期后,债券市场必然会出现投资洼地。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也将使市场资金面更趋于宽松,这对于资金推动型的债市来说也同样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此外,如果四季度股市难以走强,股市中的部分避险资金也将转投于债市,从而带动债市的攀升。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从各方面宏观环境总体判断,本轮债市转牛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从整个四季度看,预计宏观经济基本面仍利好于债市,债券市场将有望继续获得新的上涨动力。
在投资策略上,专家表示,中长期国债将是配置型投资者的上佳选择。而对于交易型投资者来说,目前交易所中一些质地较好、价格相对较低的分离式公司债、企业债是较有交易价值的品种。
债券型产品销售转暖
据Wind资讯统计,10月以来成立或正在发行的、投资于债券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71只,在全部170款产品中占比超过40%,大有取代信贷、票据类产品之势。
据了解,目前银行销售的稳健类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有债券类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和票据类理财产品三类。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票据类次之,债券类理财产品收益最低。而这三类产品的风险程度排序也与之对应: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风险高于票据类,票据类产品风险又略高于债券类产品。
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旭阳告诉记者,此前债券型理财产品的销售量仅次于贷款信托型理财产品。从他感受到的情况看,债券型产品还没有达到全面火暴的程度,不过“逐渐转暖”却是事实。
据了解,债券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银行将募集资金直接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较强流动性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等,也会投资于中外资商业银行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债和票据等。这种操作比较考验银行的资金管理能力,但也省去了较多的中间环节,能给客户更多的实惠。另一类则是采取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模式。
张旭阳介绍说,银行设计债券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较难与相关的债券期限完全匹配,也就是说,当理财产品到期时,投资的债券还没有到期,银行就需要在债券二级市场将其抛出。如果此时市场状况良好,卖出时可能还会获得一部分差价收益;若市场不好,还可能有一些损失。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为了使自己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竞争力,某些激进型的银行可能把长期债券打散成几个短期的理财产品销售,例如用一年期央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设计成12只30天期的短期理财产品,可以保证较高的收益率,以此吸引客户。
从长期来看,债市将迎来较长的牛市环境,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多数市场人士的认可,但短期风险值得投资者警惕。
某基金管理公司认为,债券短线涨幅过大,已经透支了10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面临估值风险,但未必一定会马上暴露出来,因为未来大环境向好,市场的乐观情绪和投机力量可能会促使债市继续上行。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对冲机制和工具,所以不排除短期内产生泡沫可能。
而就债券型理财产品来说,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袁增霆提醒投资者,这类理财产品并非“稳赚不赔”,“去年就有债券型产品最终获得负收益”。
据了解,目前在售的同类产品中,有“浮动收益”和“保证收益”两种类别。
袁增霆表示,“浮动收益”型产品,运作类似于债券型基金,主要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卖长期限债券。由于长期国债利率较低,类似产品更看中“博取”二级市场的价差,同类产品一般不会持有债券到期。
二级市场即意味债券现价存在波动。如果银行恰逢在债券高点买入,而在产品到期清仓时又正处于低位,投资就可能出现风险。目前,银行同类产品期限一般在3—6个月,最短的甚至只有15天,如果市场形势果真出现逆转,基本没有翻转的机会。
不过,针对去年债券型理财产品的收益问题,有专业人士指出,去年债券市场整体环境不利,出现了债市全年的调整走势,最终导致此类理财产品收益不甚理想,相信今年市场环境应该比去年好出很多。
关于长短期理财产品的选择问题,袁增霆表示,对于浮动收益类的债券理财产品,这很难一概而论,“关键要看银行方面的管理能力”,但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一期不如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