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石与任正非为何成为公众靶子?
在5月的' 汶川大' 地震捐款中,因“吝啬”,王石成了网民追剿的对象;在《劳动合同法》即将生效的2007年年底,任正非因发起华为员工的集体辞职,而成了员工与企业利益博弈之争的一面靶子。
关于他们行为的争议,至今仍无定论。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的事实,这两位在风波中行事和解释的逻辑,都是基于从一家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家的思维角度作为出发点。然而,商业的逻辑思维遭遇了公众利益情感倾述的剧烈冲突。
任正非和王石的人性,都已烙下了太深的企业家印记。这是时代境遇使然。
对比任正非与王石的同与异,他们都是军人出身。王石做过3年的' 汽车兵,任正非大学毕业后在部队干技术一做就是十多年。他们都将深圳选择为人生的第二次起点,王石33岁闯荡深圳,已非而立之年;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已过不惑之岁。再后来,两人都做成了出色的企业,任正非成了杨元庆等一批企业家的“偶像”,王石的同行冯仑也常把“学习万科好榜样”挂在嘴上。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他们都有机会成为大富豪,但是都选择了放弃。从骨子里,从创业的那个时期起,这两个人都是志存高远,这使得他们能在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之间,做出在后人看来不可理喻的放弃。
话虽如此,他们从来也不是圣人。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的选择,也有受当时社会文化和政策、舆论风险的影响。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