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网7月27日讯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上周(7月16日-20日)51家银行共发行了398款理财产品,产品数量较上周增加19款,增加了约5%。在398款理财产品中,保本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121款,市场占比为30 .4%;非保本型理财产品277款,市场占比为69.6%。在其中的167款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中,预期年收益率最低2.5%,最高为5.7%。
监测数据显示,上周共有470款产品到期,公布到期收益的160款产品中,160款产品全部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到期收益率为5 .5%及以上的产品依然达到了15款。
招行深圳分行的客服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招行的夜市理财加大推广力度,近期55天期限的年化收益4.6%左右,10万元起购,而且“额度紧俏”。据观察,本周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多为组合类投资产品,各大银行提供多种投资期限供投资者选择,预期收益率在4.5%-5%并不少。
有业内人士分析,7月份,虽然平均预期收益率节节下滑,但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热情不减,新发产品数量和规模同比仍保持增长。由于临近月末,各银行通过扩大投资范围,发行组合投资类产品、结构性产品,来提高预期收益率,这才出现了收益率较上周小幅回升。
不过,零收益产品依然让一些普通理财市民却步。根据银率网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到期的11370款银行理财产品中,99.3%达到了预期收益。而未达标的理财产品中,一款产品获得负收益,7款产品获得零收益,均为结构性产品。而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也有62款。
银行理财玩转型,这是权宜之计还是大势所趋?实际上,在理财收益率整体性的下行趋势中,不少银行已经开始进行产品革新,试图通过产品投资方向的变换来提升产品的收益率情况。
普益财富研究员肖芳认为,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化渐成趋势。在肖芳看来,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初期,主要目标是防止客户流失,因此维护和稳定客户的要求重于单一中间业务收入的要求。商业银行在巩固客户基础的内在动机驱动下,往往将理财产品设计成与客户共担风险的模式,而不是将风险向客户转移。与之相应,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也并不是完全与自身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但是,资产管理的盈利模式是客户承担风险,投资管理人只收取管理费或顾问费,而对于投资者收益,则是按照净值或者估值来足额分配。肖芳对此分析,在资产管理被提上日程的同时,按净值分配收益的理财产品成为国内主流商业银行一致认同的理财市场发展方向。理财产品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也越来越被业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