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央行连续降息后,目前多数理财产品年化收益都比年内首次降息前低了0.2个" 百分点以上。但月末将至,一些预计收益重回5%以上的产品重现市场。
“我行新售理财产品,年化收益12%,欲购从速。”市民张先生近期接到了大致为以上内容的短信通知。这款期限为1年、起点为10万元的产品,在理财周期和起点上,都远远超出了张先生的计划。
被高收益产品“打乱”理财步伐的不止张先生一个。近期不少股份制银行也推出了超过5%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据了解,这些产品理财周期普遍为中长期,多在6-12个月;其中多数理财产品起点也提升到10万元-20万元。虽然预计年化收益都在5%以上,但收益类型多数属于非保本的浮动收益。
部分银行也推出了保本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在一家城商行中,一款181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就高达5.3%。起点金额为10万元,且递增金额也由其他产品采用的1000元升级至1万元。银行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存款利率稍低的银行或中小股份制银行,特别是一些城商行,更可能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引“人气”。
需认清产品投资标的
在降息背景下,很多市民被高收益的产品所吸引。但对于动辄10余万元的理财资金去向哪里,很多市民却“无心过问”。
据了解,目前理财资金的去向即投资标的,类型大致分为债券型、组合型、结构型和挂钩型等。其中挂钩型产品标出的收益高,但风险也相对较高。市民张先生收到的年化收益12%的理财产品,其实就是一款挂钩于三只股票 的产品。产品说明中表示,“若市场表现及挂钩篮子中的股票 价格走势符合预期,将有机会获合同明确承诺的潜在收益”。但对于其中最差股票 表现水平低于下限触发水平70%时,本金保证情况没有说明。在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中,一款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投资类型为外汇。说明中介绍,在理财周期的365天内,如果挂钩标的的期末价格小于或等于8%,客户可获得5.2%的年化收益率,否则年化收益率仅为0.5%。
在近期销售的高收益产品中,也不乏组合型产品。这类产品中既有能够保本的债券类投资项目,也加之一定比例风险项目,将风险相对“平衡”,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间的差距相对合理。
债券型产品稳字当头
在利率连续下调的背景下,债券型产品仍是银行理财产品中的主力。据了解,14日-20日一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67只,占到总发行量的40%以上。
目前,多数债券类理财产品收益未到5%,但其稳健性与其他产品相比更胜一筹。据了解,此类产品在各大银行中的预计收益水平相似,三个月至半年期的产品年化收益在4.5%-4.7%左右。“这类产品投资的方向,包括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因此发行规模受到一定约束,各家银行都在争夺这个市场。”一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一些主营企业贷款的银行可能给出的预计收益会高些。
此外,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基金,也成为不少市民降息期间理财的选择。一家股份制银行中代售债基的业务经理介绍,“相对于股票 基金的高风险,债基风险较低。目前,部分债基半年收益率已经超过5%了。”据了解,这类债券基金多数在每个工作日都可开放申购赎回。投资标的多为债券、债券逆回购、资金拆借等低风险资产间搭配。据了解,目前股市的低迷也提升了债券市场的避险价值。
虽然如此,银行业内人士仍提醒市民,选择理财产品前要认真阅读说明,明确投资标的和风险等级。并根据自身资产合理配置理财资金占比。
见习记者 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