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滞后的资本市场不能满足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保守地漠视风险的存在而不去积极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才是最大的冒险。
什么是成功的理财产品?一款成功的理财产品至少要能够紧跟市场形势,为投资者在牛市中赚取高额利润、在熊市中保值增值。
按照上述标准,2007年国内投资市场的主角是股市,理财市场上一些打' 新股产品无论从收益率还是从设计初衷来看,都应称作是好的银行理财产品。但进入2008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成功的理财产品寥寥,“零收益”、“负收益”事件接连发生,为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敲响了警钟,也打击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但产品设计、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资者教育不利、监管缺失等问题仍将困扰着理财产品市场的各方主体。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下一步发展需要卖方、买方、独立第三方、监管机构及资本市场的共同努力。
五大发展趋势
产品设计能力有所提高。伴随着年初结构类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等问题的出现,发行机构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如保本保息(防范零收益、负收益)和止损(避免风险敞口过大)等条款的设置、资产配置的多样化等。此外,浮动利率型信贷产品等的推出也体现了普通类产品的创新。
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据绝对优势。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持续攀升,外币产品相对萎缩。这可能是受前期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的影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较大。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发达国家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拖累,近期内人民币走强预期仍然存在,预计人民币理财产品有望继续居高。
产品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一短再短,甚至一些期限仅为7天的超短期产品也频繁出现,半年期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不断攀升。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缺乏足够信心,借助短期理财产品可以对投资进行及时调整,同时也隐含着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担心。
结构类理财产品暂时“归隐”。2008年以来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仅为20余款,多为挂钩利率和' 股票 。结构类产品发行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国内理财市场的主力军中资银行产品研发实力远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是结构类产品大多挂钩境外市场,境外市场在本年度的表现几乎是灾难性的;三是受不良事件和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热情急剧受挫,结构类产品的营销可能受阻。
稳健型理财产品主导市场。结构类产品的寒冬,却使相对稳健的普通类理财产品迎来了春天,在投资者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下,普通类理财产品成为暂时的“避风港”。但在经济下滑及降息通道下,信贷资产类、票据类以及' 债券类等稳健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一再收紧,这些产品也只能被视为一种风险越来越高的稳健型产品。
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信息披露不透明是理财产品由来已久的问题。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的商业银行信息透明度排名显示,相当一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
虽然在理财产品书中,银行将 “预期收益率”、“ 最高收益率”等字样换成了“收益率”、“持有到期收益率”、“测算收益率”,将风险提示由最后一页提升到首页,但这更多地是为应付政策而作出的文字调整。晦涩的金融术语使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仍面临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支付条款模糊。
理财产品在销售期间,便须明示投资范围与支付条款等信息,所谓签约过程中的特别披露或事后披露,都是道德风险与事后纠纷的滋生地。“首先要打开产品研发时的‘黑匣子’,让阳光照进来,这是卖者有责的问题,然后才是买者自负。”袁增霆表示。
不完全的信息披露,使得理财产品在运行过程中还饱受资金流向模糊的诟病。知情人士称,“有些理财产品运作混乱,资金流向、利益分配都不透明。在资金运用上没有监管条文,对信息披露没有强制要求,只能靠银行系统内部风险监管,真正按内部评级系统贯彻下去的银行少之又少。”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透露,不少银行把理财产品当作解决资金来源的一个手段,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资金投向。“有些银行理财产品募集来的资金是部门统一调度,由金融市场部统一投放,并不是单只产品单独核算和投资。这个过程投资者也没有办法去监督,即使理财产品有所收益,有的银行在弱市下,也没有动力将盈利让与投资者。”
“作为合同的一方,为何要在对合同内容不了解的情况下签字?而这种情况在理财产品的销售中很普遍,出现问题后投资者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房振明表示,“作为投资者,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产品的结构和风险后再去购买。”
另外,部分投资者的心态不成熟,为博得高收益而购买理财产品却没有认识到相应的高风险,对于这种赌徒心态的需求银行往往将错就错,在不适宜的时机推出相关的产品来满足投资者,这种恶性的互动也是导致理财产品纠纷不断的根源之一。
一位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透露,在上半年澳元产品走强的时候有很多客户执意要求把大部分资产都配置澳元产品,希望搏取高收益,现在澳元产品走入跌势令投资者后悔不迭。
“由于理财产品的复杂性,非专业人士并不能真正看清并理解一些产品的设计,而受雇于商业银行的理' 财经理很难从客观独立的角度为投资者服务,这就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为投资者提供资产组合的设计和投资建议,这是目前市场所缺乏的。”房振明表示。
监管缺位与创新方向
在理财产品出现纠纷时,除了与银行理论外,投资者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的境地。
“银行理财产品缺乏一套用于监管的法律,也缺乏法律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业内人士称。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由银监会负责监管,但一直以来,对此缺乏从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到营销手段等统一的监管标准,监管缺位使得银行理财市场步入了“先发展,后规范”的老路。
一位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银监会对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缺乏系统性,监管的尺度也是时松时紧。“去年市场混乱时,没有提供必要的监管。今年市场出现大问题,4月份下发的通知又一刀切,要求所有产品的风险评估都必须到柜台进行。这样的监管不稳定,松紧、尺度不一,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在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风险分类之时,监管机构也应从全局考虑,推出统一的风险提示和管控等指标,而不是哪里有问题就扑向哪里。” 上述人士说。
此外,资本市场创新不足也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掣肘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当前,商业银行在设计结构性产品的时候,挂钩部分只能直接利用海外期权市场或者向海外投行直接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这不仅增加了投资者承担的汇率风险,而且使国内理财产品的成本高于国外同类理财产品。
这种曲线投资方式的另一大缺点就是阻碍了银行依据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特征设计产品,这也是导致很多银行理财产品脱离实际的重要原因。
房振明认为,如果在国内的资本市场有了期权' 期货等相应的工具可以选择,一方面可以要求银行在产品运作上更为透明,另一方面投资者面对熟悉的市场时更易对所购买产品的收益风险有清晰的认识,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一位长期从事理财产品设计的投行人士表示,“理财产品的多元化需要不同市场的产品元素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一个滞后的资本市场是不能满足的。保守地漠视风险的存在而不去积极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是最大的冒险。”
我有话说已有0位网友发言和讯网友 您好,欢迎您发表评论! 登录后发言更能获得别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