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作为一种并不公平的游戏为何能引起如此强烈的追捧,它神奇的魔力究竟从何而来
■丛溪
随着河南彩民3.599亿元巨奖的横空出世,人们对彩票的关注骤然升温。这个令人耳热心跳的数字背后,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民众对彩票热情的持续升温。即使在金融危机笼罩全球,百业萧条之际,彩票销售窗口却依然门庭若市,甚至比往常更加火爆。美国洛克菲勒特别研究' 基金会发现,1992年到2007年美国彩票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其中,2001年经济衰退期彩票收入增长最迅速。据统计,中国2008年的彩票销售额为1060亿元,创造了新中国彩票发行21年来的历史新高,并且连续两年突破千亿。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研究彩票的专家约翰·迈克塞尔说:“困难时期,花1美元买一个渺茫却可能改变人生的机会很吸引人。”这句话点出来彩票之所以风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是一条改变财富状况的捷径,尽管这条捷径只属于少数人。实际上,对于彩票的流行,行为经济学已经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不可理喻的彩票
现代意义上的彩票起源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当时热那亚共和国选举参议员时,从90名候选人名字中随机抽取5个。热那亚人本尼迪特·根蒂勒借鉴这种形式,把名字换成了数字,于1515年开创了“90选5”的彩票。这种彩票刚一发明,马上就传播到意大利其他地区,而后传到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
彩票在中国问世最早有据可考是在1860年代左右,系国外的舶来品。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发行了一种大型彩票,名为“吕宋票”,传入中国后,主要在以上海为主的租界销售,年销售额最高时达到近百万两白银。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吕宋票停发,中国本土的彩票业随之兴起。由于彩票具有明显的赌博性质,为当时的律法和道德观念所不容,所以当时的彩票发行者纷纷打起“义赈”、“为善”等旗号发行彩票,而且多有官方支持。其后,清政府由于赔款等原因国库空虚,干脆就将彩票作为敛财的一种手段,收归官办。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彩票似乎都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同时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的连锁反应。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彩票的狂热症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现象。现代金融理论将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作了两个重要的假定:即追求收益最大化和规避风险。后一个假定是指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投资者在两个投资组合中选择时,总是选择标准差较小的组合。也就是说风险给投资者带来的效用为负,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必须有相应的收益来补偿。
但这一理论在彩票上几乎完全失效。彩票交易实际上是政府按照随机原则对自愿纳税人或捐赠人的一种奖励。但是,这种奖励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参与者纳税额或捐赠额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参与者的运气。因此,彩票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微笑纳税”或“自愿捐赠”行为。同时,彩票的中奖概率通常很小,导致彩票交易中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此外,彩票的购买与中奖之间不存在一般投资行为中产出与投入间的特定内在联系。
因此,从传统经济学理论出发,彩票的本质特点似乎决定它很难吸引人参与其中,因为彩票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彩票销售收入很大一部分要收归财政,购买彩票的预期收益肯定要低于投注的金额。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相背离时,也以彩票为例,认为彩票的价格高于价值。但实际上,正如我们所见,彩票自诞生之日起便从不缺乏热情的参与者。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