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测试一
正常的傻瓜是个业余股民,一个月前有朋友透露给正常的傻瓜一个内部消息,说红心' 股票 在未来有望看涨,那哥们很铁,一般消息也比较可靠,正常的傻瓜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1万股,当时买入价是10元/股。今天正常的傻瓜发现形势大为不妙,红心股的股价目前已跌到了5元/股。他的心被揪紧了,每股跌了5元,就是亏了5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啊。正常的傻瓜苦苦地坐在电脑面前,无法作出这最后的决定。到底要不要抛掉呢?对于这只股票 的前景,他也无法琢磨。鼠标就停在“抛售”这个按钮上,但他却始终没有勇气点下去。如果你是正常的傻瓜,你最终究竟会选择抛还是不抛呢?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不抛”,你的回答是否也和他们的一样呢?让我们接着上面的话题,再看看下面这道问题。
小测试二
在正常的傻瓜犹豫徘徊于到底要留还是要抛这只股票 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来电的是位好友,两人相谈甚欢。接完电话,正常的傻瓜看到他的爱人神色慌张地坐在电脑前,她惴惴不安地告诉他,刚才在他打电话的时候她想上网看新闻,却不小心按下了“抛售”键,把股票 全卖掉了。正常的傻瓜定睛一看,果然不错。那么如果你是正常的傻瓜,面临这样的情况,你现在是否立即再把这只红心股以5元/股的价格买回来以继续持有呢?还是再等等看,或者把这50000元投资于其他的股票 ?
和大多数人一样,正常的傻瓜的选择是“不买回来”,你的选择也和他们一样,是吗?
银行账户想必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东西,可是你知道吗?在人的心里也有账户存在。不仅如此,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对我们的行为决策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道题。看看你怎么回答:
“天意”还是“猫意”?
这两道题其实是完全等价的。正常的傻瓜现在所需作出的决定都是在红心股票 现价是5元/股的情况下,决定到底是继续持有还是立即出手。
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时会考虑也只会考虑三个因素:对这只股票 前景的判断如何,现在是否急需用钱,是否存在更好的投资机会。
但是,正常的傻瓜在这两种等价的情况下,作出的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决定。在两种情况下他关于买还是卖的决策是相反的,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也许正常的傻瓜心里会想,既然妻子误打误撞把我的股票 抛了,那或许就是天意。那么,如果是一只猫不小心跳到了键盘上按了“抛售”的键,你的选择会怎么样?作出来的结果依然如此。这哪里是“天意”啊?这根本就是“猫意”。事实上,把诸如投资股票 这样的重要决策交由所谓的“天意”或者“猫意”来决定,本来就是欠理性的表现之一。
心理账户划分
那么为什么对于同样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感觉会有不同,进而作出不同的选择呢?这正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萨勒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经济
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作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在上面的问题中,抛售掉的股票 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 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
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当原来的账面亏损不小心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只股票 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不能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摘自《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