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穷六绝七不翻身八月再下跌,至今A股市场已经连续收出了4根月阴线。尽管9月市场开门红,但世界经济危机及三季报" 业绩大幅预降令A股外忧内患重燃,在上证综指收出了43个月以来新低2029点后,周五" 大盘强劲反弹,2029点是暂时底还是熊市最低点?历史照进现实,我们以古照今,为A股市场“把把脉”。
股价:重心下移 处境尴尬
观察全部A股的股价分布情况,自2010年7月2日上证综指创2319点低点以来,整个市场股价重心逐步下移。根据表1可以发现,之前2319点和2132点两次底部,市场中" 个股股价均在10元~30元的区间占比最重,而以9月5日的情况统计,目前占比最大的股价区间已降至5元~10元。百元以上的高价股仅剩" 贵州茅台(" 600519," 股吧)和" 洋河股份(" 002304," 股吧)两家,同时1元股的队伍则愈发庞大,已超过了14家。不过,如果将对比" 数据再向前延伸,和998点、1664点相比,当时市场绝对数量最多的公司股价多分布在2元~5元,甚至当时的底部还出现了“仙股”的身影。由此来看,目前A股市场整体仍未能迎来调整完毕的局面。
估值:再创新低 板块分化
分析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情况,以9月5日收盘价和今年中期业绩统计,全部A股的动态市盈率为10.86倍,已经低于之前各历史底部的水平(表2)。分板块统计,上证A股、沪深300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已双双处于最底部,但与此同时,无论是深证主板A股,还是" 中小板或" 创业板的公司,尽管市盈率已处于偏低的水平,但和998点、1664点甚至年初的2132点底部相比,仍然具备继续回调的空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部A股整体被低估,功劳非银行股莫属。统计发现,银行板块近年市盈率步步探底,998点时全部银行股的整体市盈率为13.35倍,而以今年9月5日收盘价统计,已骤降至4.83倍。如果历次底部都以剔除银行股统计,目前全部非银行A股的市盈率约20.09倍,相对市盈率最低的1664点还有约3.68倍的回调空间。
除了市盈率,目前全部A股的市净率也几乎已降至历史最底部,以9月5日收盘价统计,全部A股的市净率为1.66倍,相比之前998点仅高了0.02倍。同样,上证A股和沪深300的市净率也均已创出历史最低水平。当然,这与" 钢铁、银行类个股在" 沪指和沪深300中占比较重有直接关系,目前申万23个一级行业中,黑色金属板块整体平均市净率已降至0.84倍,这种一级行业整体破净的情况,1664点和2132点时同样存在,但当时的市净率还分别为0.93倍和0.97倍(见表3)。
破发破净:
公司数量增多 底部有待观察
市场羸弱,估值步步探底,9月5日被誉为“鸭脖第一股”的" 煌上煌(" 002695," 股吧)上市,开盘即跌破发行价。从当天收盘后" 龙虎榜看,前五大卖出席位全为机构,资金流出进入当天流出前十,出逃可谓异常凶猛。而如果将目前全部A股的股价复权处理,已有582家复权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占全部A股比重的24.95%。历史数据显示,998点历史大底时,当日市场中曾有多达481只个股复权收盘价在发行价之下,占比高达38.98%,但之后几次历史底部区域,跌破发行价的公司数量则是逐渐减少,2319点时仅有135家公司股价破发。今年以来,随着市场走势的恶化,大批量跌破发行价的现象重现A股市场,不过从破首发股占市场比重看,相对998点时仍有一定距离(见表4)。
除了跌破首发价格,8月份以来,市场推出了43起增发方案,以9月5日收盘价统计,14家破增发价,8月29日,拟以22.7元/股的预案下限增发11100万股的" 恒逸石化(" 000703," 股吧),目前收盘价仅有12.57元,同时" 攀钢钒钛(" 000629," 股吧)、*ST吉纤等公司的收盘价都较增发预案下限折价超过20%。同时,8月份以来完成增发实施的15家公司中,以9月5日收盘价统计,8家公司股价跌破增发价,其中" 恒泰艾普(" 300157," 股吧)、*ST嘉瑞、" 航天机电(" 600151," 股吧)的折价分别高达47.13%、37.5%、20.82%。相比跌破首发价和增发价的家公司,目前95家公司的股价已经身处“破净窘境”,占全部A股比重的3.93%。继钢铁股批量破净后,高速公路股和银行股也相继沦陷,行业市净率分别为1.01倍和1.1倍。和最近的两次底部相比,目前破净公司家数明显增多,但如果和998点、1664点时相比,目前破净公司的比重则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市场中,破发股、破净股的数量一直被认为是大盘见底的信号,目前来看,两市无论破发还是破净的个股数量,都还相对998点和1664点底部时偏少,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底部似乎仍有待观察(见表5)。
增持回购:回购潮渐行渐近
历史经验显示,管理层一般都在大盘处于重要底部区域时鼓励上市公司启动回购或增持,相关公司大都处于估值偏低、股价低廉、“破净”等非常时期,此时回购和增持对于稳定股价、提振信心能起到积极作用。
今年8月初,"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有义务回购公司" 股票 ,包括已经“破净”、有增长潜力、有资金条件的公司。8月28日,身为央企且现金充足的" 宝钢股份(" 600019," 股吧)身先士卒,率先抛出“50亿回购”计划。8月29日," 中国南车(" 601766," 股吧)承诺,拟在未来12个月内以自身名义或通过一致行动人继续择机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9月5日,继宝钢股份、中国南车之后," 中国建筑成为又一家助推蓝筹增持潮的央企。新一轮上市公司增持回购潮正渐行渐近。
资料显示,A股市场回购案例极少,因股价过低而进行的回购案例仅有5次,分别为2005年9月的" 华电能源(" 600726," 股吧)、2005年12月的" 华海药业(" 600521," 股吧)、2008年12月的" 海马汽车(" 000572," 股吧)、2011年2月的" 健康元(" 600380," 股吧)和今年1月的" 宁波华翔(" 002048," 股吧)。从回购时间看,几次发生时间点均为市场的历史大底或中期底附近,说明上市公司回购对市场具有一定的信号作用。
回购罕见,而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的增持则不断发生。近日," 江河幕墙(" 601886," 股吧)、" 有研硅股(" 600206," 股吧)等公司纷纷公告大股东和高管的增持动向,统计显示,今年8月至今,市场共发生了196次重要股东交易,但其中仅有70次为增持。尽管相比今年之前几个月,8月以来的产业资本减持环比呈现持续回落、增持不断增加的态势,显示产业资本信心有所恢复,但和之前几次市场发生回购的时段相比,2005年9月、2005年12月时产业资本均为增持量明显大于减持量(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