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死了、烦不烦啊、他们怎么这样啊、老天为什么这么对我、为什么我总遇不到好心的同事、你就不能对我好一点、你毛病怎么这么多啊、你为什么总不听我的……你是一个爱抱怨的人吗?你数过自己每天抱怨的次数吗?
很多时候,也许你自己都没在意自己是在抱怨。我们都已经习惯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或过错,就先抱怨几句,是推卸责任也好,是心中不平衡也罢。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抱怨好比口臭。当抱怨从别人的嘴里出来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出来时,却能充耳不闻。

"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然而,当一天中遭遇到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我们抱怨的对象,我们的世界,是否就能变得更美好了呢?本期《时尚周刊》,我们将带你找回不抱怨的自己。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史丽君
流氓方(29岁,大学排球老师):我常说的就是“我累死了”,我连早上我妈安排我多吃一个桃子,我都说“累死我了”。就是觉得我吃不下了,我妈非要我吃,我吃完了觉得有点辛苦。我妈现在也蛮幽默的,她会说,“知道你辛苦了,谢谢你赖!”
梅霞(23岁,美发师):一到月底算工资时,我就会有一点点抱怨。会计总为几块钱计较,我不由自主地就说出了口头禅:“烦不烦啊?!”
洛洛(32岁,公司职员):以前我工作上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抱怨老公没本事养活老婆,让我大着肚子还在挤公车,特别辛苦。后来生完宝宝,我在想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快乐一点。看了一篇文章,说是要放大爱人的优点,缩小爱人的缺点。我反思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就不断想他的好,我真的开心一点了。他看我心情好,他也很开心了。
Athena Gao:偶最近也对婚姻生活有太多抱怨,老公不赚钱,今年拜他所赐欠了20多万,那钱都是给他吃喝玩乐花掉的。一回家就看小说,我蛮气的,就说:“整天看小说看不出钱。”
文文(35岁,个体业主):我有个朋友,什么事都要习惯性抱怨一下,“哎呀,天怎么这么热啊”、“这人怎么这样啊”、“走这么远累死我了”……只要遇到件事都会嘀咕两句,其实她也不见得是发自内心地讨厌某件事或某个人,只是嘴上习惯了。
梁君(29岁,公司职员):我现在的上司好像看我很不顺眼,我也不知道我哪里得罪她了。我做什么事情,她都要挑刺,就连我穿了一件比较性感的裙子,她都说:“你一会去找老总签字时别穿这件衣服,像什么样子啊!”我晕,为什么我总遇不到赏识我的上司……
小豆子(28岁,公司职员):最近公司在查迟到。其实我八百年不迟到,就那天早上起来又睡了个回笼觉,睡过头了,迟到被领导逮了个现形,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Angel:当我的工作需要别人协助时,可这个人根本不当回事,敷衍了事,我就经常会抱怨:“做成一件事怎么这么难啊?”
“唉,烦死了。”当你一声叹息,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可曾意识到自己是在抱怨?近日,一份关于职场人抱怨状况的调查报告出炉,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职场人每天都会发出抱怨。
这份职场报告中显示,65.7%的人每天抱怨1至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至10次,4.8%的人每天抱怨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自己“从来不抱怨”。抱怨的内容与工作相关的比例最大,感情问题紧随其后,接着是家庭问题。至于抱怨的目的,超过70%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抱怨主要是为了发泄内心的苦闷,而希望通过抱怨解决问题的比例不到30%。
当心陷入“抱怨轮回”
范小姐跟同事小赵是自嘲为“怨妇”二人组,她们是典型的“发泄型”,因为对工作有很多不满,两人上班时间经常开着msn交流心得,她们坦言,抱怨了心里就会舒服一点,“其实抱怨完,日子还是要照样子过下去,什么都改变不了,有点像精神胜利法。”她们也有过这种经历,一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越“抱”越“怨”,。
“有时候想想,抱怨来,抱怨去,永远都是那么几句话。”白领高小姐谈到“抱怨”时说,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累死了”,在婚宴当天试穿婚纱时还在不停地抱怨“累死了”,直到别人提醒她,她是在结婚才打住。
其实,很多人宁愿每天像机器一样说着同样的话,却不想着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陷入了一种“抱怨轮回”,明明说不要却依然故我,反复延续,永无休止,这样的表现近乎于一种病态。
行动力比抱怨更有效
当我们无休止抱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比抱怨更好的解决方式呢?
刘小姐举了个例子,她手上的一个企划案,需要另一个部门的配合执行,可是偏偏她的拍档因为嫌附加工作量太多,不愿意去做,还责怪刘小姐没事找事,刘小姐起初找了本部门的一个同事抱怨:“都是为工作,我们行,她怎么就不行?”她发现自己的怒火越来越大,看见另一个部门的人就火气大。
可是后来,刘小姐意识到要沟通,“抱怨毕竟只是发泄,解决不了问题。既然是为工作,那就是对事不对人,我得找她去沟通。”刘小姐说,当她把自己的意图跟工作中的拍档说明之后,对方也欣然接受了加班加点,“如果我抱怨下去,就会影响我跟她继续合作的情绪。”
刘小姐总结说,工作中总归会遇到人际的麻烦,她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找对方谈,而不是跟其他人说。因为不去和引发你负面感受的人谈,反而去找另一个人说,就等于制造了“三角问题”——你和某人有疙瘩,却和另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找当事人解决,“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心理引导:向内向外攻击之间找平衡
“也许有些人会把抱怨视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我个人倒宁愿把抱怨理解为我们处理自身情绪的途径之一。”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吴晓表示,通过抱怨的方式我们表达或宣泄了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获得一定的心理平衡,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程度的考量,有些人从早到晚成天抱怨,显然这种方式已经无法处理当事人的内心情绪了,他需要寻找和建立新的途径来帮助自己调整心理状态。二是方式方法,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抱怨,有时候喝茶吃饭时表达一下,就像歌里唱的“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有时则须注意场合及抱怨对象,否则不但起不到表达抱怨的作用,反而可能招致更大的不满和冲突。比如直接抱怨老公不顾家,长期在外工作应酬等,很少有老公会真心接受老婆这样的抱怨,这时不如去表达由于老公这样的做法,妻子长期照顾家庭而体验到的感受,比如“我这样很孤独,很憔悴,很难受”等等,相信大多数做老公的听了妻子这样的“抱怨”,内心都会有所触动。
吴晓说,在心理分析中会把人的攻击性分为向内和向外两类。所以抱怨从这个角度也可分为抱怨外界和抱怨自身两类。倾向于抱怨外界的人,会把所有问题都推向别人,这类人内心对责任的承担是倾向回避态度的,高度自恋就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倾向抱怨自己的人,一方面并不回避责任,但往往又会导致自身回避成功,比如自卑感较强的人。“我们需要学会的是无论向外还是向内抱怨时既不伤害对方,又能帮助自己处理不满,抚慰好自身的情感。”吴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