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这些高速成长与不断试错中遗留的痼疾,作为副产物可能仍将在短期内困扰这家独特的文化机构。
这场定在元宵节开幕的文化盛宴,毫无意外得引发国民追捧,在经历两日堪称疯狂的抢票后,其首日展终于落下帷幕。幸运抢到票的陈鹏告诉腾讯《潜望》,从效果看,惊喜之余多少有些让人失望。
“与其说是元宵灯会,这更像是一场大型灯光秀,现代过头了”。
持这一观点的观众并不在少数。由于故宫官方对本次夜场进行了直播,一些在网络渠道一睹“灯会”真容的观众,同样对其过于绚丽的电子灯效果提出了质疑。“大型夜总会”、“蹦迪现场”等评论,成了首日展落幕的另一派声音。
虽然展会首开先河之举令人振奋,但显然,这是一场并非完美的尝试。
在腾讯《潜望》接触的多位参与抢票的人士眼中,故宫之美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年代感。一位对故宫钟情已久的人士说,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进故宫时,抚摸着陈年的立柱,耳机回荡着《Palace Memories》的旋律,闭上眼似乎就能感受到当年崇祯出逃的仓皇、后金入关的狂喜、溥仪踏出宫门的怆然,这是沉默的紫禁城所散发的朴素魅力。
这也不难解释,一朝夜场开启,观众超出想象的热情。事实上,根据百度指数,预约开启首日,故宫的搜索指数就蹿升至近半年平均水平的6倍左右,其预约网站甚至在随后陷入崩溃。
稍显遗憾的是,首次举办的故宫灯会,在对故宫底蕴的传承上,仍存在一定改进空间,尤其在如何加入现代元素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持其古朴沧桑魅力的问题上,仍待商榷。
但这依旧是一场充满积极意义的尝试。
在近年来故宫不断走红的背景下,故宫方面屡次在文化符号开发上不断取得的进步,对故宫乃至中国文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只是,任何敢于试错所带来的质疑与争议,同样也如影随形。
从2月17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爆料将开启故宫夜场活动,至2月19日晚间首展落幕,不到三天,吊足人们胃口的故宫夜场秀在各路媒体的预热轰炸下,完成了充分的话题发酵,可谓是教科书般的传播案例。
但一切的底气还是在于故宫自身的魅力。
作为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故宫2016年公布的馆藏数量为1862690件(套)。不仅如此,一般的博物馆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5%~10%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故宫的占比是93.2%。
将故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也不为过。2018年,这座广受欢迎的博物院游客数量达到1700万人次,若将其直接折算为一个国家的人口,甚至能排到全世界第65位。
其粉丝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今年春节期间就曾进入故宫的黄军告诉腾讯《潜望》,当时一组故宫雪景图引发了他的注意,并促使其临时决定第二天入馆。即便在参观后的数日内,他无事还会在微博上搜索故宫照片,为一些优秀作品点赞。
这种持续的关注,使得黄军在17日上午单霁翔公布夜场消息后便开始关注官网预订情况。但很可惜,仅仅500张票在下午3点左右就已被预约完毕,3点半才打开官网的黄军依旧扑了个空。
第一波关注高峰在17日晚间出现。在消息获得充分发酵后,当晚,刷屏随之袭来,包括黄军在内的大量用户跃跃欲试,希望在18日凌晨成为第二批3000名幸运儿中的一员。“从23点55分刷到0点35,总是502报错,本来都觉得没希望了,最后居然出来了一张”。
至此,故宫夜场3500张对外免费票全部投放完毕。
这时,抢票的热点已然过去,但与此同时,社交平台却悄然掀起新一波热度:故宫夜场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未能到场的故宫粉丝浮想联翩。
不少人希望,故宫这场元宵灯会能为日益贫瘠的春节做出一个可供参考的表率。
全国范围内传统活动过于稀少且质量不高的现象让人唏嘘多时。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2018年的一项调查,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而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人民需要一个更有传统文化意味儿的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故宫自年初推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以来,参观人数甚至同比增长超过70%,初一到初八,每天8万张票都处于售罄状态,而夜场灯会在元宵节当口的出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填补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缺口,才是这场元宵活动爆火的真实原因。
土味灯光秀?
然而,这场堪称华美的灯会,可能并不能对所有人的胃口。
过于绚丽的色彩让部分人产生了不适。在本次灯会中,一个被官方津津乐道的环节是太和门建筑主体及汉白玉台阶作为主要投影目标,用55000流明的激光电影放映机,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实现精准对位,让《千里江山图卷》等数字画面跃然于故宫古建筑之上。
但在陈鹏看来,五颜六色的投影仪灯光,交织在故宫上空,让他有点眼花缭乱甚至有些晃眼,如同置身夜店现场,完全丧失了故宫建筑本应具有的庄重。而建筑上安装的大灯不断移动、闪烁,进一步加重了故宫的“夜店感”,其对灯会传统元素的期待也因此大打折扣。
最终,灯会结束后,赞扬与争议的声音,都不绝于耳。一个长期萦绕故宫的老议题再次浮出水面:古老的故宫究竟该在与时俱进上做到怎样的地步才算合适?
曾经的故宫走在另一个极端上。
单霁翔2012年刚接手故宫时,这座博物馆曾保守到让人生畏: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谁都看不见。
为了让故宫跟上时代,单霁翔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开放区,整理藏品以供展览;售票窗口增加到32个,成为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馆;大量增加卫生间,女洗手间数量增加为男洗手间的2.6倍;实施限流,每天只接待8万观众,大为降低故宫的拥挤程度......
数年的努力,使得宫门内的故宫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宫门外,单霁翔又带领着故宫塑造着更为活泼接地气的形象。
诸如故宫淘宝官方微博曾发布《够了!朕想静静》的文章,以极具幽默调侃的语气介绍了“一个悲伤逆流成河的运气不太好的皇帝的故事”。
一开始,原本在画像正襟危坐的崇祯皇帝画风突变,他变成了手拿机关枪、眼神有点小邪恶的“被害幻想症”患者,搭配台词“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类设计出炉之初,网上也有一些批评声音,称其对历史人物以及故宫的形象有所损害,但正面反响最终占据主导。如今,这些举措则被认为是故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极为成功的吸引到年轻人的手段。
但这次元宵灯会引发的质疑,要更多一些。
一位民俗爱好者告诉腾讯《潜望》,类似故宫夜场这种“点灯”,在大中华文化圈原本十分常见,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日本,都被作为庆祝传统节日的常见手段。“尊重传统习惯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上”。
在该人士看来,如若在灯光设计上更多照顾到元宵的民俗习惯,诸如减少对激光灯的使用,尽可能使用轮廓灯或者加装仿古的照明灯笼,可能会有更好的收效;而故宫自身古朴庄重的特色,与年轻化并不矛盾,只是在形式上,未来可能需要管理方进一步权衡与斟酌。
试错中前行
不过,首开夜场展览对于故宫本身就是一件里程碑性的事件。对于这种创新予以包容,百利无一弊。
在春节这一系列活动之前,随着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发展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记录片此前的热播,故宫的发展早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数日前的亚布力论坛上,单霁翔还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甚至带动了今年4万名年轻人报考故宫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但另一方面,即便是被广为赞誉的故宫年轻化进程中,也充满着不断的试错。诸如在故宫文创商业化上,在去年年底就曾闹出过口红风波。
当时,故宫旗下的两家故宫文创店“故宫淘宝”与“故宫文创”在口红品类上意外撞车,随后在微博上开启隔空交锋。
这牵出了人们对故宫文创事业布局的关注:至少四家企业出现在故宫的文创版图中,而“故宫淘宝”与“故宫文创”分属两家不同机构、但又确是故宫官方品牌,从而酿成人们的认知混乱。
随后部分用户又发现,故宫淘宝的口红产品还疑似出现管理问题导致的质量把关问题。
最终,一片质疑声下,在今年1月初,故宫淘宝正式将其口红产品全线停产,才让这一事件告一段落。
这是故宫大踏步布局所造成乱象的缩影。
虽然故宫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单霁翔带领下的故宫在商业化方面成绩斐然。他透露,2015年,故宫的文创收入首次突破了10亿元;2017年收入达15亿,超过1500家A股公司的收入。
一系列市场化的运作,在增加故宫收入的同时,对故宫IP的年轻化以及价值增值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但口红事件背后,“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和“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等内部机构之间的协作竞争和利益分配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可以预见,这些高速成长与不断试错中遗留的痼疾,作为副产物可能仍将在短期内困扰这家独特的文化机构。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